纵观当今考场,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个流行趋势,那就是"炒古".自从2002年轰动一时的<赤兔之死>后,古文就此崛起,后来的<苏轼的赤壁>、<菊花飘香的时节>等等满分作文的出现更是助了一臂之力.古人就提,古事新解,一纸作文,八百空格,炒古现象上演得如火如荼.其宏大的阵势,实在令人慨叹.笔者闲暇时做了粗略分析,大家不妨一起来看看,顺便学点东西回去"武装"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炒古"?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因为高考对我们很重要.
小 荷 作文网 www.zww.cn 百万学子,十年寒窗,厉兵秣马,不过只求高考二日之辉煌.语文一百五十分,其成绩好坏直接决定着我们总体成绩的好坏.而六十分的作文又直接关系着语文成绩的好坏,致使我们容不得有一点闪失.
中国只有一个韩寒,大多数人都还没有和高考玩的资本.所以我们一边扬着大旗支持韩寒的同时又一边忙不迭地准备着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高考始终在那,我们不敢玩亦玩不起.高考制度还不合理,地球人都知道.然而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所以如果为了逞一时之个性,那么最后多半沦为被前途和命运玩弄的对象."炒古"是考场作文的流行趋势,中国人向来追崇"随大流"和"信经验","炒古"之前因大概也是如此.
我们为什么要"炒古"?
被逼的.
虽然高考作文近几年一直在改革,从命题到半命题、开放性命题转变,而且大多数都有"文体不限"这一要求,然而根据调查显示,每年的高考作文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仍然以议论文为主.可见议论文的"垄断地位"仍然毫不动摇.
高考属于一锤定音型,文字高手也毫不例外地选择走保守路线.创新固然要求,然而放到高考,敢尝试的人屈指可数.当前议论文大行其道,古人古事往纸上一搬,有文字功底的再进行语言堆彻,加上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分析,通常都能得到"作者笔法老练"、"文章流光溢彩"之类评语,即使是同笔者一样和文字关系尴尬地朋友亦能拿到一个比较中庸的分数.如此,至少也不会再担心在作文上摔大跟斗了.
我们为什么要"炒古"?
因为好炒呗.
从小学的"床前明月光"开始,我们的课本上总有一两个单元的古文诗词,加上语文考试要求的背诵默写,平时花在古文上的时间增多,脑子里储存的有关知识也日渐丰富.待到上了考场,管他什么话题,一般都可以抓出一两句诗词来应付.如此得心应手,不用白不用.
再者,考场作文虽短,偏偏也有那么多人为此抓破头皮.死拉硬拽一番,口水都干了,格子也没有填满.这时炒古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不管唐宋元明清,拽到一个人写上一段,再把课本上与之相关的诗词搭凑上去,大加渲染一番,两三百字便已不在话下.八百字而已,一个开头,一个结尾,中间加上两个人物,不够时大不了就写三个,洋洋洒洒的几百字便被消灭了.据笔者观察,考场作文名人榜前三名为李白,陶潜,苏轼,此三人的文章我们学得做多,记得最多,更重要的是三人皆为"考场万金油",百题皆适 ,屡试不爽,而且搬出他们还会显得自己"行文大气,高深莫测".文字出手常遇窘迫的朋友下次不妨试试.
最后,议论文最重要的是摆明观点,论据充分,这样才能使人信服.论据哪里找?最好的自然是古代了.比如说谈一个名利的话题,倘若你写自己或者张三李四不参加班干部竞选这就是不逐名利,阅卷老师一定在笑掉大牙的同时为你的"肤浅"打出一个让你体会到真正不逐名利的分数.但是你写李白或者陶潜就不一同了.李白的豪放,陶潜的淡泊,绝对是论证此话题的最佳人选,将二人的事迹搬上卷纸,稍加小解和文辞上的修饰,阅卷老师一定会道:"作者占有丰富的资料,可见其深厚的知识储备,且论据紧扣话题,是一篇难得的上乘佳作."这样一来,大笔一挥,漂亮的分数也就"应运而生"了.如此,要想拿高分,"炒古"已是必然.
"炒古"成为彰显文字功底深厚,知识储备丰富的必要武器,加之考场"炒古"不同于商场"炒股",通常说来风险性小,适宜大多数人使用,而且也符合阅卷老师的胃口,乃高考获胜的不二法宝.只是笔者担心的是,当阅卷老师的"胃"觉疲乏之时,不知道我们的李白陶潜等人又将何去何从?而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若干年后,又是否也会被后人拿来进行"纸上炒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