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说
很久以前曾经和几位同学在宿舍讨论关于鬼的话题,大家兴致还真不错,谈到了2点也不觉得累。后来我说:听说鬼一向是2点出来的。大家才安分地睡觉去了。那一夜,我终于是知道了风声响起时,也能引起人们多么“美妙”的感觉啊。真的,人的脆弱还是坚强或理性还是无知,完全就在这一刻体现出来了。当然,那一夜我受益非浅,毕竟几个人都是学校的精英,他们的见解也自有精辟之处。今天,我就在此与大家谈谈鬼,希望不会让大家因为在美好的夜晚看到那鬼一般的“美丽”的面孔,而得了恐惧症。就我个人而言,我既不是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我遵从的是现实主义流派,因而我认为鬼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那么我觉得对“鬼”我想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下文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鬼的存在进行一一辩驳。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也许大家没有亲眼见过鬼,但关于鬼的传说,传闻,大概每个人都听过不少。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在这当中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典型代表。长辈们口口流传的传说也部分来源于此。因而我就以此为代表进行分析。
我们知道在清代的时候,正是大兴文字狱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渴望表达自己的见解,揭示社会矛盾,抒发对于王朝,对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对人民百姓的同情,及对理想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等。为了躲避统治者的精神封锁,让自己的作品能够流传下去,最重要的也要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们不能直接明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因而他们必须寻找一个可以将信息传递下去的载体,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正是运用了“鬼”。我本人没有看过这本书,不过从作者生平所了解的看来。作者意在揭示社会的矛盾,制度的不合理,并说明了人们等级观念对人格和人性的扼杀与摧残。作者在成就人和妖,把天理置之美好情感之外的同时,正是他对于一个不合理的王朝制度,一个不和谐封建义正言辞的呐喊。
由此可见,在传说中,所谓的鬼只是作者表达思想政见的一种载体,而我们完全可以抛弃“鬼”本身的定义来解读作品。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善于运用这一载体,顺利地瞒过统治者的眼光。所以,小说的鬼并不能作为证明其存在的依据。
但是,为什么作者偏偏就要选择鬼这一载体,而不是其它的呢?是否这能够说明鬼是真实存在的呢?我的看法是,这不能证明鬼是存在的,但却说明了当时的大多数人们是信鬼的。这个就可以作为作者选择鬼为载体的原由。为了具体说明,我在此列下以下几点:
1.大家可以想一想,当时,无论谁都对鬼这类的灵异事物怀着可敬可畏的态度。作者以鬼作为创作主体可算是艺高胆大。古人拜鬼祭神,以托鬼神保佑,作者抓住封建社会中的人们的心理,善于运用权威警示统治者,如果他们像书中的霸权一样有违人道,必遭天遣。也告知人民百姓不要受封建的精神压迫,要追求真善美,不要放弃人间的美好情感。
2.我作一个猜想,既然当时的统治者很怕鬼,对鬼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感,也不敢对其乱加定论。所以,任何的鬼神论都可能成为冥冥中的权威,没人敢站出来说什么。作者实际上是将鬼作为自己的挡箭牌。这样,即使统治者发现这是一部“反作”,也会充耳不闻。这足以让《聊斋志异》成为封建统治之下的漏网之鱼。所以说起来,作者选鬼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人们太信鬼神了。
3.当然鬼除了具有上述的特殊性之外,也具有着艺术性。我国自晋至隋,“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之书特多。且不谈《聊斋志异》,假若我们着眼于中外文学史上的其它一些名著,如《神曲》《浮士德》、《青鸟》等等,还真是无鬼不成书。如果说作者的文笔使那些名著有了一个具体的形象,那么鬼魂则使这一形象活了起来。这就是它的艺术的魅力所在,是一部文学的血肉和灵魂。也许大家在看聊斋志异时,也正是被那些“有人性”的鬼所吸引的。
如上证明,传说之闻,并不能说明鬼的真实存在。如果说有鬼的话,那么我觉得应该说,鬼其实就活在人们心中,如果我们信鬼,那么鬼不存在也便存在。如果我们不信鬼,那么鬼即使是存在也便不存在。佛家亦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句话给我们一个启示:世间并没有什么“确定”的事物和事理,关键在于个人的对事物的认识和主观意向。
(这鬼真是太难写了,本来想写6个部分的,可我写到第4部分的时候就停住了,第4部分只写了一半,后来为了补足,我将第4部分的内容转到了另一篇论文,已经写好了,以后再发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