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议论文阅读指导

从“悠悠我心”想到
——有感于《诗》之守望


杭州外国语学校 梅放

  她的希望是渺茫的。情思愈是悠长,等待便愈是无望——脆弱的梦绮依赖于对爱的信仰,但这种信仰却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中。出于对绝寂的强烈恐惧,她的眉头的涟漪已经折射出了灵魂深处的怒涛。但她有有什么理由去咆哮呢?
   《诗》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我们可以看到少女在废墟上的守望,尽管她身后的背景是城阙高阁,夕阳的余晕在她的面庞上折射出恬淡的羞涩。然而她站在情感崩溃的边沿——面前的是几乎空荡的无望,但她却不堪回首面对背后的绝寂,于是她急切,足尖微微踮起——这倒是不易察觉的,但那双魂不守舍的眼睛却背叛了她。   小 荷 作文网 www.zww.cn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子衿》一诗,出于《诗经·郑风》,史载“郑声靡曼幻眇,无中正和平之致,使闻之者导欲增悲,沉溺而忘返”,倘今日诗乐俱在,便可以体会其曲辞之精妙了。如今空闻其辞,却依旧有些体悟。《诗》中是多有守望之形象的,但唯这一则格外动人。虽无“寤寐无为”之叹,情感上却显得饱满。  
    主人公明白,她的希望是渺茫的。情思愈是悠长,等待便愈是无望——脆弱的梦绮依赖于对爱的信仰,但这种信仰却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中。出于对绝寂的强烈恐惧,她的眉头的涟漪已经折射出了灵魂深处的怒涛。但她有有什么理由去咆哮呢?  
    又一次的静默。然而目光不再是往日的希冀。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不错,少女脚踏着情的废墟——假设那废墟之上有一朵缄默的花。它的绽放,必然是生命最美丽的悸动。然而,她却注定会错过这一切,因为她全部的寄托甚至都不再是自身的信念,而是对情人的怜悯的企望罢了。  
    这是一个悲剧的最佳素材,却是人格上最为沉痛的哀伤。如果说对礼制的承袭扼杀了什么人类的本性的话,追逐的精神无疑是(至少在表象上)受钳制最深的,这让我想到了孔子与他的学生子夏之间的那一段对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以礼为后,这也正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幽怨。中国封建史上鲜有激进的思想家,也大约是因为知识分子冷眼观世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则更多源自于内心的节制。事实上,不乏有这样的期待,却少有这样的追求,纵是“寤寐思服”亦佯作不动声色,殊不知感官对自己的犹豫早已做出了回答。  
    而这种回答,无疑是对矛盾的守望者的一种内心的抨击。这样看来,“礼”在此无非是一种象征,其意与《学而》中“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的“礼”相通。而对于可望而不可即的祈盼——  
   
    《诗》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秦地的人民显然含蓄,云中雾里的情感却精巧如诗。苍苍茫茫的水天之间回漾着悠远的等待。然而,于那颗同样焦灼的心来说,又有如何的区别?伊人在岸,只是心中所思,夜间的涕泗滂沱,她甚至都不知其然,又如何得之?  
    有时我们企望天下多情人的邂逅。  
    可邂逅又说明了什么?假使之后便是漫漫无期的等待,又何苦邂逅于此?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岂曰“无邪”乎?那个上古时代的无邪,怕是永远无法再寻觅到了吧。爱情早在文明诞生的那一个瞬间,就有了它悲戚的滋味。因为压抑,所以长期处于守候之中。无论面前的希望还剩下多少,这些人都始终愿意被自己的意识所蒙蔽——也不愿回头。但他们却无力前进,只能企望对方给予自己一个现成的突破口。  
    有人说,等待是一种惰性。  
    而历史告诉我们,惰性并非都是我们所自愿,有时候,它可以是穿越千年的无奈。  
   
                        写于2008年4月29日期中考试后  
   
   
 

 
 
位置:发表区   年级:初中2 关键字
来源: 字数:1299 投稿日期:2008-4-29 21:08:00 点击:
  陈文凡 点评
推荐3星:[陈文凡]2008-4-29 23:44:15
 网友打分:(综合分:)
 欢迎你投下宝贵一票(不能更改,入门级不能打分,选择收藏将进入我的珍藏)。
+2收藏 精品
+1还行 发表
-1真糟 退稿
   发表评论 
到百度搜索“从“悠悠我心”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