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本根主脉,更以其博大的思想内涵,强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杰出的创造、传承者,为人熟知和敬仰。若说中华文化是一棵枝繁叶茂、广布荫泽的参天大树,振叶寻根,其根是齐鲁文化;若说中华文化是一条奔涌不息,蕴蓄力、自净力超凡的文明之河,追源溯流,则其源也是齐鲁文化。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齐鲁文化的滋养和规引,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厚重与雅正;不熟悉齐鲁文化的形态和特点,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架及精神实质。
“齐鲁”作为固定词组,在先秦典籍中并不多见。第一个把“齐”、 “鲁”连用,而且突破其本有的地域含义,赋予其文化内涵的是荀况。 《荀子·性恶》中说: “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纵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到秦汉以后, “齐鲁”一词才普遍使用,而且往往兼有地理和文化两层含义。
齐鲁文化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距今四五十万年前,被称为“沂源猿人”的先民就生活在齐鲁大地上,他们是后来的齐鲁土著居民东夷族的祖先。经当代考古研究发现,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一个传承有序的文明进化谱系:后李文化一北辛文化一大汶口文化一山东龙山文化一岳石文化。而就其文化属性、特点而言,它们都属于“东夷文化”。应该说,东夷文化是齐鲁文化的直接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