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激流。
一个四代人命运兴衰沉浮的家族,
一场形形色色的人穿插其间惊心动魄的浩劫。
___题记。
一口气读完了巴金爷爷的《家》、《春》、《秋》,细细品味这个故事,真是回味无穷。
巴金爷爷用细腻的笔调,讽刺的口吻,直白的叙述,犀利的字句,娓娓道来了动荡年代一个家族的衰亡过程。讲述了外表风光显赫的高家,内部是多么腐败可笑,看似四代同堂其乐融融的大家族,你我之间的排斥,尔虞我诈。
这套书不能不说是围绕制度而写。
那个时代的制度,那个时代的黑暗。从高老太爷开始,似乎就有了不成文的繁文缛节。这些所谓的礼节在高老太爷还在世时似乎运行的很平顺,纵使有出格的行为也知收敛遮掩。自高老太爷死后,整个高家的灭亡,也就正式拉开帷幕了。
在觉慧眼里,长辈们口口声声说着礼节,却自己“身先士卒”地违反着。仗着自己是长辈,胡作非为,却在小辈面前一套一套的,虚伪是一语中的。所以,他选择了违背家里对他对小辈的种种,去参加社会活动,去闹革命,同时也深刻认真到了当时制度的黑暗。他成了这个家族第一个自主的人。他要改变现状。他戏曰这一切为“吃人的礼教”。
和觉慧想法的差不多的是哥哥觉民,他也意识到了这一切。只是同觉慧比,他更沉着,更稳重。与朋友的接触下在他心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他与觉慧一道,憎恨着当代的制度,寻找着新的道路。和旧社会的制度展开一场拼搏。
整本书笔墨最多的人物却是觉民和觉慧的哥哥觉新,——一个思想矛盾逆来顺受的人。觉新是长子,觉新有责任挑起所有的担子——自幼父母双亡,只有继母周氏。相比较他的两个弟弟,觉新显得压抑,显得脆弱,显得软弱。
他在旧社会的制度下屈服了,他用他的作揖主义来换得风平浪静,用他的委曲求全来让他弟弟妹妹换得平静,用他的唯唯诺诺来换得长辈的挑刺。笑,这样的人和他弟弟的差别不仅仅是天壤之别了。不过他也是被逼无奈,只能怪,当时的制度,和他生为长子了!在这种场景性格制度压迫之下,他不得一次次和心爱的人分别,看着他们的死去,先是梅姓女子,妻子,后来是两个儿子海臣和云儿,不是一房里的四妹,还有蕙表姐和枚表弟……那么多幽怨的亡灵,那么多让人无奈的故事。因为被封建思想的深刻荼毒,他成为一个被封建思想和革命思想相互斗争的牺牲品。
有人说,如果高家这个大家族是一个墓地,觉新就是死守墓地的守墓人。
制度,制度,制度!制度压得觉新喘不过起来,制度耗尽了觉新的青春,制度让他失去了那么多可爱可亲的人。万恶的制度呵。
在那个被黑暗湮落的时代却还是可以看到希望。好似穿越黑暗的光芒。
比如说觉慧的出走,比如说琴和觉民的反抗,再比如说淑英的离家。
故事的发展不是我们可以改变,而在看似无尽头的黑暗中我们还是能瞥见那一抹光芒。希望之光光芒万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希望,才给了人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和遐想。
他们在书中的一幕幕,一句句,敲打震撼着旁观者。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当时的制度,当时的人们,我们是全新的一代。而且,我们正年轻!在你们垂垂老去时,我们才开始大展宏图开始实现自己的报复自己的思想。再怎样,年轻新生的力量,也是无法匹敌的。
不是偏执,只是对新生活的执着。
故事的最后高家情理之中的支离破碎了,这是不是告诉人们,封建时期的那些所谓的势力和思想,终会被新的的东西替代。
故事的最后觉新终于爆发了,他哀怨哭啼的发泄,对着他平时低三下四的长辈,说:“我实在受够了!…我迟早也是死,我横竖只有这条命,我就拿来跟你们拼掉也好!”
故事的最后留下了觉新的一句话: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
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