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是我们新学的一篇马南邨的驳论文。
这篇文章批驳的论点是“不求甚解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好的。”
然而,当我不知道这正是作者所批驳的论点时,一看到这个论点,就皱起了眉头,怎么回事?哪能这么绝对呢?就连我们学的书本知识,在讲述一个道理时(包括真理),也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再说了,不求甚解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学知识,可以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又怎么不可以“不求甚解”了呢?
我可以说,不求甚解是智者的选择。因为只有不求甚解,才能够博览群书,如果硬要咬文嚼字,说不定到最后连作者本人的意思都会误解了。
我带着这样的心情,有些不服气地继续阅读下去,读完全文,我的心情也不能平静下来。然而却不是因为不服气了。
作者先解释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批判人们总是爱误解陶渊明的原意,将这句话的前一句“好读书”给忽略掉。又举出多个典型的例子,例如诸葛亮观其大略。最后,作者马南邨又着重强调了“重要的书要反复读”这个大道理。
我忍不住要为作者点个赞。这篇文章观点明确,反驳理由充分,又十分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我的共鸣。
作者说,有的书,第一次看没看懂的,放过它,下次看可能就懂了。还有的书,你第一次看自以为懂了,可当你再看一次却发现并没有懂。
这使我想起了姐姐的话。
姐姐那天跟我说,小的时候看《大话西游》,笑啊笑啊笑,就像是个笑话。长大了又看一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真正蕴含的是什么。
这不也是一个意思吗?
还有的时候,我在看书,看着看着就会翻回前面再看一遍某个没看懂的地方,然后“哦”一声。知道为什么吗?
正如作者所说,一本书看着糊涂起来,知道结局才恍然大悟。
这样的感受实在太多了,有时候看书,越看越懵。此时,如果你要一字一句地嚼烂来细看,我不知道你会不会真的懂,但我是越来越晕。不如做到不求甚解,再往下看,就一定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的!当然也要除了作者并不想让你懂。
也只有遇到不明白的,不求甚解才能够博览群书,将知识装进大脑,如果你硬要咬文嚼字的话,那么,祝你好运吧!你可能连一本小学课文都看不完了。
还有,请一定要记住“不求甚解”也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