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产生了一种疑惑,什么是作文?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疑惑是因为我在考场作文方面吃了亏,期中考试作文半命题为《我懂得了_》,要求以记叙描写为主,真情实感。四十分满分我只拿了三十二分,其中多半还是书写工整的功劳。得分低是由于我选了散文作为体裁,写了很多事儿而不是一件事儿,题目《我懂得了遗忘》过于灰暗消极,语言不够生动活泼,大有无病呻吟的嫌疑。谁又知道我是在掏心掏肝撕伤疤地写文章,把所有最真切的情感拿出来暴晒。只知道在判卷老师的眼里,我的作文是一把不入流的需要修理的奇枝怪草。
老师说,友谊这个题材不算是很新颖,况且事件杂乱,无详略,也没有扣题。
两年以来,我一直是这样自由散漫着,不考虑体裁结构详略和中心思想,一直是“凭着感觉那么整的”,或许用了比喻却不知道那叫比喻,或许用了象征却不知道那叫象征,埋了伏笔却不知道那叫伏笔。只是单纯地喜欢这样,想这样,于是这样。也好,我从不会为了比喻而比喻,为了象征而象征,为了伏笔而伏笔。从不会为了感人而编造感人故事,从不会为了高分而随意捏造自己的真情实感。
以至于现在看到卷子上“务必写出真情实感”这样的要求时会觉得很可笑,因为再真实的情感也要围着给定的主题绕一圈儿,也会弯成一个谎言的形状。
虽然宣传的是:作文一定要真实。可实际上应该是:作文可以编,可是不能让我们看出来你是编的。
举个例子,本次作文有一同学写的是《我懂得了父爱》,对父亲的外貌进行了深刻入骨的描写,大片大片的白头发啊,眼角的皱纹啊,满脸的沧桑啊。于是乎,她懂得了父爱。后来这位同学告诉我说,其实,她爸精神的很,为了突出悲情感人效果,她把她姥爷的相貌给移花接木了。
听罢我不知该哭该笑,考场之大,无奇不有。
话说回来,我的作文为什么失败了?在小荷混了三年有余为什么区区一篇考场作文拿不下?情调不对?风格不好?立意不符?若说情调,我的确没有关心国家大事。若说风格,我的确没有中学生应有的意气风发,直抒胸臆。若说立意,我的确没有呼吁和谐社会,而只是停留在类似张爱玲小家子气的情爱的层次上。但这不就是作文的本质么。
只怪我没有俗,我是指老师们热爱的青春励志活泼生动的文章。其实我也不是不会俗:扶老人过马路,公车上给孕妇让座,红领巾变得更鲜红;争当奥运志愿者,给老外指路;路上捡了一万块钱,交给了警察叔叔——我不是不会俗,只是不知道如何俗得恰到好处,俗中有雅。我认为一个人写文章,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半雅是最不好拿捏的,于是很多有能力写好文章的人就在高考这道关卡死掉了。
我懂得了什么?我懂得的事情太多了,但很少有一个道理是可以直接通过一件事或者一些人物语言细节描写就能概括明白的。很多事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感悟到的,若非要把这个漫长的进化压缩成一个作文故事,恐怕的得到德要么是平凡的流水帐,要么是精彩的胡诌。
若非要钻牛角尖地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我们真正懂得的。一个人生哲理是不可能被一篇六百字的简短作文概括出来的。我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作文应该以小见大,我只觉得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残片,这个残片没有意义,没有命题,一切要看你如何去理解。它是表现我们生活的一种形式,是没有了精华的尸体,它能够做的,只有概括概括。若想让它真正有意义有价值,是需要一个同样生活在我们世界中的一个人,一个有生命的人来阅读来理解的。艺术是死的,人是活的,因为人的光彩所以艺术才有了光彩。作文本身无需扣题,每个读过的人自会有不同的感受,自会扣到自己生活的大题目上去。
我认为,作文的形成是从生活到艺术,从具体到抽象,从广泛到狭窄。我们写作,也无非是为了表达内心所感,让他人也产生共鸣。可是似乎考场命题作文让这一切都颠覆了,背离了人们创作的最初目的。
如果题目本身就不符合我们的想法,例如《逆境造就人才》或者《挫折就是财富》,假设我认为这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呢?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未来可以有机会写更多的文章,我们不得不硬着头皮撕开脸皮去写那些违背了自己想法的语段,哪里来的真情,哪里来的实感?
写命题作文的整个过程都是无意义的,先是接受一个被强加于你的观点,然后想破脑袋去从生活中寻找与之匹配的事例,如果实在找不到,就只能编了。整篇文章我们没有进行主动的思考,而是被动地运用一些可以拿高分的修辞手法,时时考虑扣题,考虑立意,考虑中心。这样活活被捏造出来的民意,究竟有百分之几的代表性?
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有意义,不是所有的意义都是伟大的。有些时候文学是盲目的,是冲动的,就像人们的内心一样,摸不清猜不透,但终究是美丽的。
但总有一些人想要利用这世界上最有感染力的东西,借他人之口说自己的话,凭仗自己所谓的学识,给它定框定架,规定这规定那,并让年轻的一代每天对着试卷写些套路的假话。直道他们有一天对作文麻木,他们不再有感觉了。
文学就在这一瞬间死去,取而代之的是目的性极强的那些勉强叫做汉字的东西。
PS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题目很不好……搞得自己像专家似的= =
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