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反对小学生读科幻小说《三体》的。这倒不是因为《三体》中的血腥和杀戮,小学生读点暴力、残酷的东西本没什么,那样还能多些对世界的了解与思考,进而让自己尽量少用暴力。我之所以说小学生不应该读《三体》,是因为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中流露的悲观情绪,会让年幼者的思想黯淡,不能乐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年纪大一点的人就基本没有这个问题,他们看过的文艺作品、经历的事都多,知道有的文艺作品、有的事一片美好,有的文艺作品则比较暗黑,《三体》算折中的了。因此,他们不会沉浸在小说的悲观基调里,而是处理自己眼前的现实,并让事情往有利的方向发展。
阅读名著并不是小学生读《三体》的理由,有名的书那么多,完全可以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去读;想了解科学就更加不是理由了,小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科普读物。总而言之,这本书压根就不是老少咸宜的,无论语言还是情节,都是只针对成年人或高中生的。各位小学生:
“你们的身边有千万本名著,不要读《三体》!不要读《三体》!不要读《三体》!”
但是,对于成年人,我会向他们推荐《三体》。因为,《三体》乃是一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情节跌宕、人物鲜明、文笔优美、包罗万象的好书,并且想象力极其大胆,总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本书涉及各种学科,除了物理学、天文学,还有社会学、政治学等等,是文科与理科、文学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作者不仅有很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能用高超的文学技巧将那些知识写出来。这本书既可以拿来学习,也可以作为娱乐,能让人知道很多。
《三体》共有三部。每一部的风格都迥然不同,下一部会延续这一部的故事,并更加精彩、更有亮点。比如第一部的背景是文革以及二十一世纪初,第二部就很自然地脱离了这个背景,第三部就完全离开这个背景了。可读者要是不了解第一部,就无法理解第三部的情节、内容。三部都有自己的思想,其中让我很是欣赏的,是这样两个思想:不走两极、乐极生悲。
首先说不走两极。太冷和太热,生物就无法生存,书中的三体人正是在极冷与极热中,文明被多次毁灭,才硬要侵略地球。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集体里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不把这些问题指出来并加以改进,自欺欺人,那就陷入一种“自己所在的集体什么都好”的极端了。书中的人物叶文洁、伊文斯没有陷入这种极端,他们发现了人类存在的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发现后用合适的方法化解那些问题,则是非常好的,但他们却陷入了另一种极端,那就是“自己所在的集体什么都不好”,而这其实也是另一种自欺欺人。
书中的地球三体组织,因为发现地球上的许多问题,就希望三体人来到地球。这些地球三体组织的人,基本是精英阶层,他们有知识,却缺乏深刻认识与觉悟。他们当中,降临派残忍冷酷,想对养育自己的人类进行毁灭;拯救派无知幼稚,以为外星人能帮助地球改善;幸存派呢,则毫无骨气与气节,畏惧并屈服于外星的强大技术。他们都让我不禁想到现实中的一些抱怨国家的人。那些人看到的国家的问题,往往确实存在,但认为外国的月亮一定圆,则是错误的思想了。
虽然那些思想是错误的,但之所以会产生那些思想,还是说明国家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对此,应当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思想。如果总是上纲上线,一看到有人讲国家的问题,就说那人是国贼,搞得人人自危、谁都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就可能导致书中的大低谷时期出现。在书中,人类为了对付三体人,而压抑个人的需求,结果出现了大低谷时期,饿死很多人,民不聊生。反过来说,如果放任自由,对个人的需求无限放大,以尊重个人的名义不去指出别人的问题,就会让人们变得娇气而失去血性、战斗力。在书中,大低谷时期过去后,出现了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人都很幸福,但也正因如此,使人类变得傲慢,在三体人的武器面前不堪一击。
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关于不走两极的内容。如果极端排斥外星人,像地球之子组织那样,就反而会害了地球,让人们由于对自己的同类感到恐惧,而更加相信外星人;可如果过于相信外星人,就会被伪善的友好所迷惑,以为三体人已毫无威胁,换上一个不称职的执剑人(能够决定是否暴露地球和三体的星系坐标的人),使人类被外星人奴役,生存空间被大大剥夺。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爱,就不会热爱帮助别人和社会,别人和社会就也不会热爱帮助他,我想,书中的人物章北海,之所以能让人类成功逃亡,就是因为他爱着人类;可如果一个人爱心泛滥,就会看不清局势,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像程心那样,以爱的名义一次又一次耽误了人类的发展。
这本书对于民主的思考是比较成熟的。如果把权力都交给一个人或一群人,那这个人、这群人很可能只考虑自己,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变成独裁者;可如果所有事都按大家的意思办,因为大多数人的思想不一定是正确的,也不一定是对他们有利的,那就会造成混乱和错误。这本书告诉我们,民主没有错,但统一的民主才能高效,才能优越。这正是对辩证思想、对不走两极的说明。
世界本就是丰富多彩、阴阳平衡的,只看到事物的一极是不全面的。不走两极就是守中与中庸,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然后说乐极生悲。书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就会让人落后、失败,失去了警惕性。在书中,优越的生活让人类自大自满,以为宇宙是一片安逸,不考虑如何战斗,男人甚至“娘”得跟女人长成一样,哪知道三体人一直是对地球虎视眈眈,在表面的妥协和退缩背后,伺机入侵地球。后来,人类又在天空城中过上了舒服日子,以为这样就能躲避打击,不去研制光速飞船,结果还是遭到了打击。这些都是过于得意的恶果,都是乐极生悲。这些情节生动地告诉我们,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喜不忘忧,要始终保持虚心谨慎。要擦亮双眼走正道。
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了“黑暗森林状态”这一概念。根据“黑暗森林法则”,宇宙中的各个文明之间都充满了不信任,如果一个文明暴露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那么发现它的别的文明,既无法判断它是否会伤害自己,也无法判断它是否会突然变得强大,就先下手为强地消灭它,因此每个文明都必须隐藏自己,暴露自己的文明肯定会被消灭,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一概念,描述了地球上的文明之间常见的情况,对一个文明保护、发展自己有一定帮助,但却并不是文明间的全部情况。文明之间还是需要交互的,在交互中可以吸取别人的长处,聚同化异,互利共赢,取长补短。而且在地球上,被别的文明发现几乎无可避免,只有接受顺应,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者根据已有的科学发现、技术成果,对各领域的科技的未来发展进行想象,充满绚烂的巧思,使读者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体》的情节跌宕起伏,十分丰富,铺垫与高潮设计得很合理,整体节奏把握得不错。有循序渐进的地方,也有惊心动魄的地方。读者在了解一个情节后,很容易被吸引,想要了解下一个情节。阅读这本书,有一种解谜的快感,让人十分想读下去,看看后面会发生什么,这就使这本书十分通俗。特别难得的是,这部九十万字的小说,在情节上一直保持着结构,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整体,且它并没有可以循环、可以重复的模式,一直在将情节继续推进(《西游记》也很长,但它有一个可以循环、可以重复的模式,即每到一个新地方就遇到新问题,所以保持结构并不难,但作者在保持大结构的同时,也需要让嵌套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有结构)。我最喜欢的情节,是关一帆与程心在小宇宙里种粮食,因为这一情节很美好,也很有情趣。
《三体》的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是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人出现在读者眼前,而不是被某位作者创作出来的。每个人物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也都不同。这本书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人公,但却并不混乱,因为读者总是能跟随一个又一个人物的视角,去了解很多新的信息和情况。这部小说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新的主角,一切创作就围绕着这个新的主角展开,新主角就好像读者的眼睛一样,代替读者进行观察和探索。比如第一部的男主角汪淼,在第一部的出现频率极高,但在第二部介绍了他的人生结局后,整个第三部中除了太空电梯的建设基础,都没有再提及他。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章北海(我觉得他的名字可能跟《庄子·逍遥游》有关,在《逍遥游》中讲到,北冥有一种很大的鱼,变成大鸟后就可以飞很远)。章北海有勇有谋,思维缜密,性格坚毅。很多读者都佩服并喜爱他。与此相反的,是很多读者都厌恶程心。在我看来,程心是个有很多优点的人,她美丽而友好,处处为别人着想,充满勇气和担当,这从她救了一条虫子、想出阶梯计划、清空自己思绪来记忆情报、不惧维德手下那些强悍的部队就可以看出,但她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全面不周到、思维狭隘、易被表象欺骗,加上对打击的不了解——这是一种在信息上的与对手的不对称——最终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有对全宇宙的大爱是好的,这并不可笑也不是幼稚,热爱和平更值得欣赏,是一种伟大情怀,但在对手没有那种大爱的情况下,就要正确预测对手的行为,对什么人做什么事,果断干练;要规划长远,追求长远的和平安宁,而不是只看一时一处的安宁。
有一个人物我十分敬佩,那就是三体世界的1379号监听员。1979号监听员有自己的主见和打算,不与自己身边的大多数人一个想法,冒着被同类不理解和惩罚的危险,向美丽的地球发出警告。可能有人会觉得,他的做法对同类并没有好处。但我认为,他才是真正为三体谋利的人。如果说因为自然原因(日升日落的不确定),三体文明可能会遭到毁灭,那么走上侵略这条路,三体文明不仅不能绝境逢生,毁灭的可能性还会变得更大。
《三体》的文笔优美,描写的句子很经典。这本书的描写总是恰到好处,很多句子像说话、讲故事一般流畅而亲切,另外的很多句子又美得像古典名著。与其说作者在写小说,不如说作者在画画。作者每写一句话,就像给一幅画作添上一笔,让读者脑中的画面又多了一个景物。读者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感觉脑海中的画面带着情节,一幅接一幅地翻过去。与电视剧不同,决定画面是否翻过的不是视频的播放,而是自己对文字是否继续阅读。
但这本书在文学上仍有缺陷。也许是作者的心思不够细腻,很多描写的文学性、艺术性、美感都不够强。作者有很多科幻的设定,如掩体计划等,每当这些设定出现,作者就花大量笔墨,向读者介绍这些设定是什么意思,读者就像是在看教科书。但教科书不管多么枯燥,读的人都是在学习需要的知识,这就让人有动力读下去,而这本书的设定只是作者的想象,无论那些幻想背后有多少真实的科学依据,读者都会感到离自己很远或与己无关。这,就需要作者有更好的语言技巧,来让人明白那些设定。这本书的作者为了给读者直观的印象,经常写自己幻想出来的东西,“像”现实中的什么。这样写,画面感是很强的。毕竟读者不知道作者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只熟悉现实中的东西,用几句描写让读者对科幻设定有个概念,再用“像什么什么”给读者直观印象,可以很好地达到让读者理解的效果。但这一写作手法在书中出现过多,便显得单调而重复了。如有两个人物同时出现,作者总是用“后者”一词,让读者知道被提到的是谁,如“某某某对后者说”,这样的句子出现多了,看起来也觉得有种重复的感觉。
一般认为,《三体》这本书代表了中国科幻小说的高度。这本书塑造了各个国家的人,各路人马为对付三体出谋划策,充分说明现在的中国与世界进行着很好的接触,只有这样作者才能将各个国家的人写出。不过这本书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有一种伤痕文学的感觉(尤其是第一部),有很多中国人心照不宣、无需多言的东西,如社会背景、生活方式等,是外国人难以深层理解的,具有中国的人文情怀。
作为科幻小说,作者还是用了西方那种弱肉强食的思维,描写世界毁灭和悲观的思想。我以为,写一部中国的科幻小说,除了要写中国的现实和社会,还要写出中国的思维与智慧。中国在古代就有很多对科学的探索,中国那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很好地指导环保工作,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科技的发展不会造成破坏,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思想。在中国人看来,大自然与人类并不是敌对的,各个文明之间也是可以求同存异的。如果小说把这种宇宙观、社会观放到整个宇宙的大视角上,用以化解宇宙中各个星球的矛盾,想必会更加精彩,也会给读者更多生活启示;中国那求真务实的朴素思想,也是科学研究需要的一种态度。愿以后的中国科幻作家,在写科幻文学的时候,真正用中国思维想问题,传播中华文化与正能量。如此,才是写中国的科幻。
知道得越多,乐观就越难。知道的负面信息多还能乐观的人,才是高手。我们需要那种高水平的、成熟的乐观。
有一位名为宝树的年轻的科幻作家,为刘慈欣的《三体》写了一部很有趣的续集,他的同人小说得到赏识,并与《三体》在同一出版社出版。同人作品能得到这样的认可,实属不易。宝树的续集想象大胆,将刘慈欣没解释的很多东西进行补充,并补充得合情合理、符合逻辑,令人拍案叫绝,在整体构思和语言上延续了原作的风格,甚至有“对后者怎样怎样”这种写法。但宝树的续集有一些对原作的调侃,这就使他的作品不是一部严肃的续集,而有种网络的、青春的风格。宝树也像刘慈欣一样,各门类知识丰富,但他的态度却与刘慈欣不一样,他的小说更像是言情。
刘慈欣总是将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有序地、一点一点地告诉读者。宝树的创意也颇具亮点,但他总是把自己的创意直接写出来,这样也能给读者惊喜,却难以让人回味。与其说宝树是过于着急,不如说他是文学创作经验不足、手法积累不够,不懂得怎样把自己想的写出来更好。我作为文学创作者,也遇到类似问题,对此是理解的。
总的来说,我感觉宝树的续集是很好看的。不仅情节有趣,文笔也比较优美,但与文学经典相比仍有差距。宝树这个“现代高鹗”很虚心,十分清楚自己与刘慈欣的差距。我非常喜欢他写的结局,愿意相信整个《三体》故事的结局就是他写的那样。他写的整个宇宙重新来过之后发生的事,很现实很有画面感,对各个场景都描写得很好。宝树有些隐晦地写出,我们现实中的刘慈欣,就是上一个宇宙中的《三体》的人物云天明,连接了小说与生活,颇有意思。
宝树的作品中,也传达了不走两极的思想:只有维度与速度,没有时间,生命很难感受真正的美好;只有时间,没有维度与速度,一切都化为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