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任何一种文化所不及的,长期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华文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延续性、伦理性、民族性、包容性。延续性是指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伦理性是指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社会。民族性指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创造的主体。包容性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这种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和精华。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广博深厚,主要表现在敬族爱国、崇礼重道、贵和执中、自强不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上,根深叶茂,茁壮成长。大力发掘传统文化我有我的的6中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素,既得到传承和发展,又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使二者相得益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的发展的根本。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做到辩证地继承、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反对两种倾向。
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也是世界文明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传承的载体。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徽记和象征,也是目前世界上被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中国的语言文字独具特色,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和有力载体。
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成就,而构成这一独特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柱有“四大学科”“三大技术”和“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的四大学科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古代中国的三大技术有陶瓷技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有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伟大业绩,对世界近代文化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中国古代有着浩瀚的文化典籍,原来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后来又加了类书和丛书,成为“六部分类法”。经是指经学著作,史是指史学著作,子是指诸子百家,集是指诗词集和诗词评论的总称,类书是指种工具书,丛书是指丛书和类书主要是编纂方式上不相同。六部分类法对我国丰富的典籍做了概括的介绍。在人类历史上,像中国这样经历上下五千年风雨沧桑,保存了如此浩瀚的文化典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尊老敬贤是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具有现实意义。仪尚适宜是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礼貌待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桥梁。容仪有整是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的要求,还是值得令人借鉴的。
中国的传统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重大的传统节目主要有春节——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元宵节——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中秋节——又称团圆节。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以丰富内涵展示着时代精神,使传统节日更加灿烂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