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读了《醒醒吧!兴趣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时觉得挺有道理,又仔细读了一下文章中的内容,又觉得不对劲。再一思考,顿觉心潮彭拜,想把对文章中内容的意见写下来。
我认为,作者其实曲解了“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正含义。《醒醒吧!兴趣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作者等人认为,若无毅力的力量,兴趣带来的也只能是半途而废、三分钟热度,甚至迷失自我。
在生活中,看起来是这样,但其实并不如此。
没错,毅力固然是成就的基础,但没有兴趣这盏明灯的引导与照亮,如何能打好毅力的地基?虽然没有毅力来支撑,仅有兴趣是不够的,但若没有兴趣的鼓励与推动,又何来毅力之说呢?
想起一个简短的故事:二战时期,一名最好的瑞士钟表匠被强迫去为纳粹制造一批高质量的钟表。但尽管他费了相当的力气,制作出来的钟表却始终无法达到战争前的水平,连他本人都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心理学家分析,这是由于钟表匠为纳粹制造钟表时的心态不一样。尽管他也要求自己服从纳粹的命令,也这么做了,但他潜意识里还是抗拒的。
虽然引导钟表匠的并不全是引导孩子到那种“兴趣”,但必然有一种乐趣在其中激励着钟表匠,让他于工作乐在其中。也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兴趣,孩子更不可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情。
《醒醒吧!兴趣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还举例,认为
“如果有毅力,兴趣其实是可以建立的。而没有毅力,就算孩子开始有兴趣,遇到困难后也会失掉兴趣的。美国过分强调兴趣的结果是什么呢?首先,一般学生对抽象的学科,比如理工科,普遍比较惧怕。这个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理工科基础相对薄弱,这方面人才青黄不接,供不应求,靠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移民提供。这方面美国教育界近年来一直在反思,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他们至今好像还没有什么显著的进步。比学科落后更可怕的是某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状态,他们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实在太低。美国高中学生患抑郁症,甚至因抑郁而自杀的事件现在已经多到令大家担忧的程度。”
可是,美国的教育学专家重新定位思考“毅力”的重要性,怎么就是否认了兴趣在孩子处事时发挥的作用?
至于迷失自我,那本身就是有不当和错误的坚持与指导带来的。
兴趣本身当然需要坚持,否则兴趣带来的的确是三分钟热度,以及半途而废。但同样应该广植兴趣爱好,再挑选出所和口味的、真正擅长的,再用全部的精力和毅力努力将它做好。若非己所长,那么一昧盲目“坚持”只能浪费时间精力,更会会迷失自我。
全面发展带来的只能是全面平庸。确实愿意做全能人才且有能力做全能人才的人就不用说了。至于普通人,最好是先精于所擅长的,再选则性地触类旁通。
没有兴趣为前提,所谓的“坚持”只是一种压迫。即便这种压迫连孩子自己也没有察觉,但同样已经使得孩子的潜意识悄悄厌倦起干某样事情来。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孩子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孩子对电子产品感兴趣,有的孩子对花花草草感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
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在兴趣爱好上的选择永远都是孩子自己的权力。
我不相信美国大部分孩子都不擅长理工科。真的完全不擅长的,只能是少数。美国的理工科人才必然不在少数,但之所以像文章中说的那样“普遍惧怕理工科”,正是因为对才能的扼杀。而比半途而废更可怕的,是对已有兴趣的扼杀。
文章开头说“毅力,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有毅力,兴趣其实是可以建立的。而没有毅力,就算孩子开始有兴趣,遇到困难后也会失掉兴趣的。”
如果“毅力,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那么,能够激发毅力的兴趣,又是必要条件的必要条件。
照文中观点,如果教育者过分强调兴趣,那是一种溺爱,也不是真正的教育。是的,但这种情况下就是教育者本身的错误而不应归咎于孩子的兴趣爱好了。家长应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话语权也的确应在家长的手里。问题是,家长就算再了解孩子也与孩子不是一个个体,既然不能保证所做的一切指导都永远适合孩子时,就应该赋予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决定属于自己的选择的权利。
同时想起《虎妈猫爸》中茜茜做蛋糕时的情节。茜茜的妈妈毕胜男愚昧地以为,在孩子已明显流露抵触情绪时,自己仍强硬的要求茜茜“继续做蛋糕”是在帮茜茜培养“兴趣爱好”,殊不知这样反而让茜茜从此都会憎做蛋糕的事情了。
有这种和毕胜男一样观念的父母都是愚昧的父母。他们迟早会亲手毁了自己的孩子,还以为都是孩子的不是。
文中还认为“如果有毅力,兴趣其实是可以建立的。而没有毅力,就算孩子开始有兴趣,遇到困难后也会失掉兴趣的。”请问这里所指的,是孩子对这个兴趣没有毅力呢,还是孩子自己就没有毅力呢?如果是说孩子自己就没有毅力,做什么都无法持之以恒,我没有意见。但如果孩子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对这件事没有毅力,那么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了。
“如果有毅力,兴趣其实是可以建立的。”好像孩子的兴趣不值一文、唾手可得而已。或者作者是认为对一件原本枯燥的事情做着做着有了感情,就是“建立兴趣了”。这样的确能让孩子对某一样原本无动于衷的工作产生好感。但为什么放着已有的兴趣爱好不去做好它,非要费力地重新建立别的“兴趣”呢?当然有些情况下,如希望孩子爱上英语,明智的父母会用明智的方法引导,进而让孩子建立兴趣;愚昧的父母只会用愚昧的方法强迫,进而让孩子从此抵触。
“如果有毅力,兴趣其实是可以建立的。而没有毅力,就算孩子开始有兴趣,遇到困难后也会失掉兴趣的。”如果是像上文的茜茜与虎妈,这句话可能成立吗?
兴趣当然不是万能的,但保持着兴趣做一件事情永远比被逼迫着做一件事情强。
有些孩子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只有没有从心底里抵触,完全不用担心能否坚持下去,孩子能够像吃饭喝水一样坦然接受。家长盲目地一昧要求孩子“坚持,坚持”,只能适得其反。
兴趣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余的只是导游。
没有毅力的支撑,兴趣是一句空话;但没有兴趣的激励,毅力是一句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