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妻书》后感 情人节,街上的情侣来来往往,玫瑰在今日也显得特别娇艳欲滴。而今的我们似乎很少听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爱情悲剧,即使现在仍有许许多多的人为爱情所困惑,但他们的困惑只是因价值观与世界观造成的迷茫,相比于古典爱情,至少他们能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伴侣。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儿时看文学名著,总为那些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所动容,欣赏黛玉在宝黛爱情走向末路时选择用死亡去维护,欣赏朱丽叶在以为罗密欧死后用死亡祭奠了爱情。那是没有自由的年代,但为了守护心中的自由和爱情,他们都选择了死亡。原来一直觉得这样的爱情是最纯粹的,时至今日读罢《与妻书》,方才懂得还有一种爱情纯粹到“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所以林觉民的死亡,守护的便不仅仅只是自己心中的自由和爱情。 第一次读到《与妻书》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为了讲述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从那时起,“林觉民”三个字就刻在我的脑海里。至今为止,读《与妻书》不下百遍,每每读罢,都会断肠痛哭。在历史的长河中,动人的爱情故事并不少见,也有许多像林觉民一样的革命者新婚燕尔便慷慨赴死,但唯独对林觉民的爱情久久不能忘怀,也许是因为他那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打动了我。他的爱情,不仅仅是生死相依,更不仅仅是对陈意映的爱,而是对他致力于创造的国度的所有人民的爱。所以他的爱情,变得永恒。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提笔写与妻子永别的家书,可想那支笔颤动得是如此厉害,可想他回忆起和陈意映一起走过的年华,一定是泪水与笔墨齐下。生在当时的中国,他不知邂逅了陈意映是幸还是不幸。他为有陈意映这样一位妻子感到幸运,却又为生在时局动荡的中国感到不幸。他至爱他的妻子,正是这种爱,使他勇于就死。“自吾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因为和陈意映的爱,让他感知了爱情的美好,所以他便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当时的中国,却没有自由,于是林觉民便带着自己对自由和爱情的理解慷慨赴死,以谋求天下人的幸福。他将自己对妻子的爱情扩充为了愿天下人得到幸福。 堂吉诃德曾说:“地下和海底埋藏的所有东西都比不上自由,它是天赋的,却是无价的。追求自由就和追求荣誉一样,值得以生命为代价。天底下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失去自由,成为别人的奴隶。”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后世的自由,于是我们许多的前辈、先贤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开创了而今相对自由的国度,让后世的人们可以拥有自由的爱情,而他们的爱情,便融入在后世人的幸福感中,生生不息。 这种延续就像《与妻书》中林觉民说的:“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他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与对陈意映的关怀寄托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这是生命的延续,同时也是理想、自由、爱情的延续。这就颇有些像梁遇春所说的那样:“有时从父愁里也产生出春愁和乡愁。”对他而言,孩子便是他的第二度青春。由此,便也可以推测,林觉民的第二度青春在他的孩子以及后世的我们身上不断延续。 在今天,一个相对自由的国度里,身边也不乏爱情的出现。无论是好友在和她相知相依十年的男友取得优异成绩时说:“once again,i am proud of you!”这种一起走向优秀的爱情,还是同学向暗恋以久的人表白时说:“爱之深,情之切,虽双瞽,不负约。待登科归乡闾,不负卿,愿偕老——不负如来,不负卿。”这种不离不弃的爱情,都令人潸然泪下,只要是认真的爱,都值得尊重,无关年龄。其实很多时候,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一个旁观者,心里依旧是洋溢着幸福感的,因为,林觉民的理想终于在今日慢慢地变成了现实。 由于我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所以笔下的文字充满了单调。但很奇怪,中考时作文题目为认真,我写的是爱;每每写小说时,里面总有一个爱情故事;就连发表感言时我的主题也是“爱——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虽然一直站在爱情的门槛外,但爱却一直是我写作的主题,这是否能说明,我所生活的这个国度——林觉民所致力于创造的这个国度充满了爱呢?正是因为生活在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国度,所以爱才让我感到踏实。就像我很喜欢的一段话:“爱情毫无理智可言,它无所顾忌,它和死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无论是帝王将相的深宫大院,还是平民百姓的茅屋草舍,全都挡不住它来临的脚步。当爱情安全征服了一颗心,那人就不再有恐惧感、羞耻心。” 《与妻书》不仅仅是一封林觉民写给爱妻的诀别家书,更是一封他写给所有他所致力于创造的国度里的每一个人民的百年情书。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这份含着林觉民血与泪的情书终于在他犹割心之悲痛之下结束。这句话,是他对爱情的自信,他知道,他的陈意映懂他一切想说的,他们的爱情尽在无言之中永恒。 犹记林觉民对陈意映说的:“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幼年时便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的林觉民,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只一间小屋,和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只此一生。但是他所在的时局动荡的中国,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爱情,所以他便把这份遗憾当作了自己的信仰,为了后世人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爱情、自由。 那么今天的我们,总该可以“清静过日”吧。 2014.2.14 曾思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