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游记
井冈山盛称革命的摇篮,红色历史和绿色秀美的自然环境,为世人所敬仰和向往。趁今年国庆节长假,我们相约在老家株洲的大女儿一家,去江西一同游览井冈山。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10月2日8时,我、老伴及二女儿一家,一行五人,女婿驱车由深圳沿粤赣高速北上,大女儿他们乘公交车由株洲沿当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奔井冈的足迹南下,几乎同时(当天下午4时)在井冈山下的茨坪“胜利会师”。
小 荷 作文网 www.zww.cn 这里给我们第一印象就是典型的大山区气派。四面山峦环抱,林木葱葱,山涧云雾缭绕,峰廻路转:依山迭起的现代建筑裹覆于挺拔的杉松和榆、槐、枫、竹等绿茵之中,优美典雅,点缀这座小城别样的风姿:街道市容整洁,给人以舒坦:气温明显低了许多,感觉有几分寒意。天色渐渐淡下,我们择了一家宾馆落宿.与宾馆的服务小姐征询了一些情况,大致确定了游览日程。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驱车沿蜿蜒泊油马路直上五龙潭。五龙潭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区,山势险峻,风景奇秀,沟壑陡峭,水流终年不断,由上而下分五段,600多米的落差直泻到谷底,构造五道气势恢宏的瀑布,奏起轰鸣的乐章,在深谷的上空徊荡。一级一级的林涧陡峭小路把我们引向各瀑点。其中碧玉潭瀑布为其首,水流从七十来米之顶陡然直泻谷底深潭,盛景真有“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之感。大自然留下的人间仙境,游客们尽兴欣赏,或于潭边戏水,或拍照留影。我们徘徊反侧一阵后,接着就乘坐空中缆车返回入口,秀丽的风光一揽无余,美不胜收。
我们绕道来到黄洋界,这儿是个山丫,由江西通往湖南的必经之地,地势险要。当年毛主席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与蔣介石所谓的围剿部队在这里进行过激战——黄洋界保卫战。迂数倍的敌军将红军重重围困。红军英勇抵抗,用迫击炮击中匪军指挥部,他们误认为红军主力来了,吓得丢盔弃甲,慌忙撤回老巢。其实,毛主席率领的红军主力远在郴州,主席接到喜讯,故写下名词《西江月》——“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将主席这首词和朱总司令重上井冈山所题“黄洋界"的手迹,一一篆刻于屏壁之上。附近的山梁上还保留着多处堑壕和树枝绑搭的哨所及支起的迫击炮物件,当年红军踩出的林间小路,仍历历在目,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方。凡来此的游客无不为之肃然起敬。
第三天的清晨,我们早早的起床,驱车又赶到黄洋界山顶观看日出。选了一处视野开阔之地。天空倒是很晴朗,唯东边的地平线上方挂起丈余高厚厚的云雾,从灰蒙蒙一直等到天空泛起鱼肚白,太阳终于从云的狭缝中露出火红红的脸来,放射出艳丽霞光,我们欢呼雀跃起来,但片刻之后,又钻进云层里去了。此间已经时过6点半,未现“首送金乌上碧空”的美景,只得依依地打道回府.很有点遗憾之味。
吃罢早点,马不停蹄又驱车登上水口风景区。这里的地形地貌和五龙潭类似,也是两山夹一沟,沟谷陡峭,构造有多处瀑布,水流直泻五指峰水库(即井冈湖)。彩虹瀑布为其首,红日当空,可见一条彩虹悬空高挂,总体壮观不亚于五龙潭,游客纷纷在瀑前取景留影。唯有一独景,就是沿途有很多华竿(——即两人抬“竹椅轿”)拉客。因返程为上坡,坡长路陡,一些年老体弱的游客,只要花费点小钱就可坐华竿上去,井冈人很是想的周到。轿夫们赤膀敞怀,气喘嘘嘘,汗如雨注,体现一种超乎寻常的劳动价值。游客们都投以敬重目光,远远的让出路来。不过,我和老伴虽年过花甲,为避失尊之嫌,还是硬着头皮慢步登爬,返回入口。
下午我们去井冈湖景点。井冈湖坐落于五指峰等群山之下,碧波粼粼,湖内有气艇游弋,满目的碧绿,沁心的芬芳,真是如诗如画、心旷神怡。沿途小摊贩摆有许多1990年版的百元大钞纪念币出售,问其原因,大钞背面图案就是取自这里的五指峰,五角钱一张,游客们纷纷前去购买,以珍藏、纪念。我们远眺西南方的五指峰,它棉延数十公里,五个峰峦高耸,似握紧拳头的五指,故而得名。景、图对照,实为真切,太美不过了,机会难得啊,执着相机,采好点,拍下最值钱的全家照。
下午四点多,回到茨坪。城西北的革命烈士纪念馆,离闭馆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又急忙赶去游览。因时间太仓促,革命烈士纪念馆、碑林及雕塑园等只走马观花式流揽,未细品读。总的印象是感人肺腑,新中国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啊!烈士们的许多豪言壮语和对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献身事迹,在这里珍藏,将留芳千古,为后人以激励。
五点半时分,我们上到山顶的烈士纪念碑处,正好赶上朦胧的太阳徐徐落山,晚霞象似烈士们的鲜血映照于空,艳丽夺目。古人云:“霜叶红于二月花”。不是吗?夕阳盛景不亚于朝霞的美丽呀,我们驻足观赏良久。
十月五日,吃罢早点,我们取道宁冈去炎陵。宁冈是当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和朱总司令率领“南昌起义”的部队胜利会师之地.砻市中心广场,耸立着一座会师的巨型纪念碑。这里才是人民军队之源、万里长征之源、胜利之源!中午时分越过两省边界。井冈山!你是一部天书,读不完看不够啊!我们暂别了。你的魂,你的美丽,将会在我们心中永驻!
王扬能
200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