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历数不清的困惑,这是我们或许可以喊出一两句名言激励一下自己,可是,我们口中的难道真的可以是名言吗?
曾经有一次,学校要春游,就当时的天气而言,也算不上是春游,都快八月了,离中考也很是近,可是这也足够让全校学生沸腾,毕竟这怎么也算得上是“公游”。
在这种快要大考的时候,你平常出去一下心里可能还会有隐隐的不安,只要你还是个正常的学生,就觉得呆在家里老老实实复习比外出踏实。本来嘛,中考一考下来就有一半多一点的人会挂,你出去还得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根葱,有没有时间复习啊,这样一出去就叫“私游”。
那“公游”就不一样了,你平时让我好好学习我没干吗?干啦。现在你让我出去“游”一下,我不出去档案上还得记录,我为了补上还得去做义工,那多麻烦啊?这可不行,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嘛。所以现在是你逼我的啦,那我可就去了啊。这叫“公游”。
眼见出游的那一天磨磨叽叽地迈着小碎步快要到跟前了,学校突然宣布——去不了,明天天气预报说有雨,再往后推一个月。
一个月啊,闹着玩儿吧,你以为是放寒假啊。
全校再度沸腾。
为了安抚全校的情绪,一个闲着发慌的女人走了上来,她抄起话筒,还以为自己在做什么光荣的事,对底下的人说:“同学们,正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最后还要来一句,这只是在考验你们而已,好像还嫌没说够。
这下不说还好,一说就要被骂。说的好听点的叫措辞造作,直接一点的就一个字——装。
要说底下这堆人哪个不是身经百考的?这句话的意义无论是从解读理解实践上都要比你说的好得多得多,你在这臭显摆什么?估计九泉之下的孟子还会吼一句,这学校没人了吗?领导都是干什么吃的!?
笑得,骂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太虚了。
其实名言岂是可以乱用的?历史上古往今来,海内海外的名人数不胜数,这样名人一生说过的名言不下百句,可是我们这些终日在工作学习中忙碌的人却很难再抽出时间去了解说出这些名言的人。可是他们的一言一行也还是有人记的,比如《论语》。名人说的话一定差不了吧?所以有人把他们当成了精华。
这和现在很多人批注也是一样的,一篇千把字的文章瞪大了眼睛找,找什么?找总结那几句。一找到,“刷”的一下在底下画一条横线,然后草草写上几个字就当是这么回事了。
这样去记名人的名言和读书笔记看似有用,其实是一种很急躁的行为,因为你并不会因为这几句话而找到关键。
生活中是有很多迷茫的局面的,在头几次你或许还可以根据这些名言办事儿。可是活得越久,挫折越多,你也就越迷茫。不久以后便会发现这些名言就只是普通的只言片语、不成文的片段,根本不顶用,有时你甚至还可以说出比它更经典的话。所以,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急躁,这种急躁让我们急于求成。
就像开头说的那个女领导,根本不应该站出来,作为相当于“市井小民”的学生,什么权利也没有,平常都在一些说一不二的校领导的统治下生活惯了,发发牢骚也无可厚非,敢问她没这种时候?而她做出这样的事的原因的关键在于她并未看见学生的内心,其实学生的内心也很丰富,可她就是进不去,总以为用几句话忽悠一下就算了。名言有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工具呢?放着一句名言背后的千言万语不管,只在这几句话上钻牛角尖,只会显得幼稚。但你说说那个老师们的阅历不丰富?只是急躁罢了。
现在把话说回来,有时名言也不过是简单的只言片语,只不过说的人不同,这时的名言就是急躁的产物。那么,每个人都应该抿心自问一下,我们到底应该去学习那个人,还是只记住那些话?
还记得小学的实验室里挂了一句名言,爱迪生的——天才是百分之99%的汗水加上百分之1%的灵感。正是这句话,把我一骗骗了五年。
你一定会问,我是个类似于好兵帅克的弱智吗?不是弱智脑残也应该恰如其分。
的确,那时的我还是很单纯的,我的转变还是因为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当然是得在偶然的情况下)看见了这句话的下半句——可是那1%的灵感往往比那99%的汗水更重要,即使把世界所有的汗水收集起来,也只是一堆汗水而已。
我终于得以恍然。悉数我人生现在的十四年,这件事成为了我一个重新自我审视的标志。这五年我所经的自傲,所经历的痛苦,80%是这句话,不,是这前半句话在我内心深处扎下深根。而我无论多么彷徨,多么失落,竟也不曾怀疑过我当初幼稚的看法。
我本没有才华,却时常骄傲自满。
未来本不应如此灰暗,可我却无数次地怀疑自己的能力。
那些日子里,我对一个人的评价只有两种极端——勤奋者和懒汉。如果你不勤奋又如何会堕落?因为这个观点,我常常与我的同桌进行居高临下的对峙,因为在我眼里,他懒。可是人有三十年河东,也有三十年河西,他总会超越我,而当他超越我的那一瞬间时,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认为我自己是个弱智。那段日子啊,我总幼稚地和一个小孩一样在成绩上钻牛角尖,天天想的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之类的话。
的确,这前半句给了我前所为有的冲劲,可我却也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令我不能正确对待朋友,令我迷失自己,令我腐愚。
所以,有时名言所包含的残酷、冷静、伟大真不是能在一句话上能够体现的,有时,它只是皮毛。
既然一句话不能成事,那么在记忆一段名言之前不妨先去了解一下名言背后的事。这样才不会被骗。有一件事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拿破仑在欧洲的历史上相当于中国的成吉思汗——东征西讨,歼敌无数。同样,从他的政绩上来看他还不亚于中国的唐玄宗,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一副他的画,那幅画还被选进了深圳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的课本里。上面的他英俊潇洒,骑着一匹白马,那匹马前面的双腿抬起,而他大气磅礴地伸出右手指向远方。画上的他还披了一件类似于红色斗篷的东西,而他更是不负众望地给了观者一个眼神。总而言之就一个字——帅得吓人,哦不,是四个字。
可是真实的情况时,在这幅画的历史背景里,他当时骑着的是一匹骡子,而且胃病正在发作,说不定是底下个放屁都能拉出来地那种情况。
当你看见这幅画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其它,包括真实的历史事实?
所以,再把话说回来,任何建立在急躁,盲目之上理解的名言都是不可取的。名言可以用在两种地方。第一种就是它本身所发生的故事里,这种地方名言就是实打实的了,既不会夸张,也不会缩小。第二种就是断章取义,用于生活。可是,切记的是,这种用法的大前题是你要对某一件事认识彻底了才能用,不然,跟着感觉走反倒更好。总而言之,两种情况都是宁静平和地结果,因为只有在这种时候,名言才会是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