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议论文阅读指导

《谁在我家》之个人与族群的连结


走在追随心的路上 YINGYINGG

  《谁在我家》阅读日记,关键内容:个人与族群的连结,良知方面的愧疚或清白,个人价值观的产生、个人与族群的连接、进阶之路。
《谁在我家》阅读日记
  
  基于摘录及理解。粗字体、例子均为摘录《谁在我家》原文内容。
  
  
  
  一:良知方面的清白或愧疚,跟善良和邪恶并没有多大关系。
  
  心安理得和愧疚不安,并不是因为我做了“正确/错误”的事情,而是因为我有没有加强自己与族群的连接/归属感。而连接/归属感的来源在于我有没有按照族群的意愿、价值观行事。所以,我感到心安理得,仅仅是因为我做了族群希望我做的事情;我感到愧疚不安,是因为我没有满足族群的意愿。而和事件本身的对错(善良和邪恶)无关。
  
  模式:归属感的需求/连接→按照族群的意愿、价值观行事→心安理得。→与族群联系得更加紧密。
  反之:归属感的需求/连接→不按照族群的意愿、价值观行事→愧疚不安。→联系被破坏→被族群排除在外。
  
  归属的需求,和连接有关。
  当我们的归属感受到威胁时,愧疚让人感觉到好像被排除在外或远离大家。当归属感得到满足,大家亲密无间,我们就会心安理得。
  
  启示:
  1,良知上的愧疚不安或心安理得可以当成警戒线,提示我们即将做/已经做的事情触及族群的意愿和价值观,可能破坏/增强我们和族群的连接。
  
  2,良知上愧疚或清白并不等同于善良和邪恶。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族群的良知明确地召唤我们时,我们会问心无愧地做出破坏性的或邪恶的事情;在同一族群中,当我们的行为危害我们的成员资格时,虽然我们采取的是一些建设性的行动,仍会感到愧疚不安。
  比如在种族主义政权的时期,基于秘密警察成员的背景,他们折磨拷打和谋杀,他们相信正在做的是有益的事情,正在为保护国家免遭颠覆而进行行动。现在,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很多人和以前的观点都不同了,表露出真诚而深沉的悔恨。
  
  所以,我要警惕问心无愧的感受,可能我做的事情是错的;我也要能够承受愧疚不安,因为我做的事情很可能是正确的。
  关键在于我需要把问心无愧或者愧疚不安的感受和善恶分开来,认识到族群赋予我们的意愿和价值观有他的局限性,可能不正确或者不适合我们。
  
  二:个人价值观的产生、个人与族群的连接、进阶之路。
  
  从一则故事看个人价值观的产生:
  一个小孩走进一座院子里,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让她惊诧不已。母亲说:“你看,那多美啊!”这时,小孩的注意力必定要集中在妈妈的话上,看和听就被阻断了。他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接触被价值判断取代了。孩子不再相信自己对事物本质陶醉的体验,而必须遵从外在的权威,由对方来定义什么是美、什么是好。
  孩子也会毫无异议地适应他们所在的群体,带着不可磨灭的印迹,和那些族群连结在一起。
  
  小孩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族群的价值观变成自己的价值观。
  反思我的价值观:失败是错的,努力考试争取上重点大学,我要比别人更优秀,听老师的话等等生活中或大或小的观念,都来自于族群(这里特指家庭),而且这些观念不经过我大脑的思考,直接运作。
  但是这些价值观可能有他的局限性,比如说我父母的成就一般,我全面模仿我的父母,可能我的成就也不大;曾经帮助过我的族群价值观可能会限制我的发展。我需要更高层次的价值观,而高层次的价值观来自世界最顶尖的那少部分人。
  
  族群小格局的价值观→高层次价值观。
  我要比别人更优秀→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
  听老师的话→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我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所以我需要超越自己族群的局限,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顶尖人士的差距,并向顶尖人士趋近。


附:《谁在我家》这本书可以为你打开一个新世界。推荐阅读。
 
 
位置:发表区 年级:其他6 关键字:
作文id:816634 来源:原创 字数:1378 投稿日期:2015-5-22 22:59:00 点击:
  ALEXEA 点评

推荐3星:[ALEXEA]2015-5-22 23:14:53
 网友打分:(综合分:)
 欢迎你投下宝贵一票(不能更改,入门级不能打分,选择收藏将进入我的珍藏)。
+2收藏 精品
+1还行 发表
-1真糟 退稿
   发表评论 
»搜索同题作文
»相关作文
读后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