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到现在,似乎越来越明白教育的意义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让孩子走得更好。前些时,看到杂坛里的一篇东西,是一个曾被老师骂过的学生发表的内心独白,其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批评的严重不满,看看那些话,也都是一线老师经常会说的话,都是他们恨钱不成钢的常用批评语,可这些话恰恰都在这个学生的心里扎下了根,他说,他记得那位老师批评的每一句话,对她的“好意”他一点都不领情,他觉得很多话都深深地刺伤了自己的心,他要让她看看自己一个在她眼里的“差生”并不比那些“优秀生”差,他在社会上活得比他们都好,现在,他已经走上了社会,而且生活得很不错,他不满老师当初对他的种种批评,这种刻骨铭心的恨,显示出一种真实的内心表白,告诉她自己比别人好,告诉她作为教师的粗鄙和失败。
我知道,一个老师能让一个学生如此耿耿于怀,定是出言太不逊了,或者伤痕太深了,亦或是这个学生有着不同一般的性格特征。一般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和批评,都会随之淡去,好也好,差也差,都不会有太深刻的记忆了,而且对老师当时的做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好处也可以体会,对不当处也能谅解了。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但学生总会对老师的各种做法留下一定痕迹的,对老师的印象也会定格在与老师的个别交往中,或许老师那么多精彩的讲课都不会有什么记忆,而偶尔一次批评却可能让他永生难忘,虽然不是触动得很深,但也会是他对这位老师的定格。而作为老师,当然也会在学生毕业后回顾自己的不足,总难免遗憾于对他们的批评,歉疚于自己的过于粗陋的处理、教育,也希望自己过往的教育带给学生的都是微笑。
小 荷 作文网 www.zww.cn
其实,师生都是希望这样相处的。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有那么多的情况下处在一种师生对立的状态呢?学生个体的复杂性,班级管理的种种因素,课堂教学的调节,课外繁杂的工作,都让师生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往往就集中在少数的学习困难生或行为习惯困难生上,他们因为从小家庭或社会教育的缘故,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并不能在教育中配合老师,因而导致教师的气愤,产生不少的批评。
总有老师说心痛、胃痛、头痛、胸痛,等等,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承认这些病都是让学生给气的,说实在的,有些学生的木讷迟钝,有些学生的反复违纪,有些学生的使坏做恶,总让教师伤透了脑筋,他们总在寻找解决的办法,却又总被痛苦围困着,不能打骂,不能体罚,还有很多的师德要求,作为教师可以做的就是批评教育,而这些批评,轻了,不能起到惩戒的作用,重了又容易伤孩子的自尊心,很难把握的,而最后又常常伤了自己的身体,所以,教师“内伤”都很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常有的事。老师,身为人师,当然应身正为范,礼仪待人,批评也是不可以随便侮辱或伤害孩子的内心的,那么最终难受的、感到过不去只能是教师自己。
那么,怎么走出这个困境呢?我想应当学会禅意教育。我不知道真正的禅意,我只根据我知道的那种意思去理解,因为我想禅应该是一种非常深奥的东西,不是一般人能懂的,我只模糊地认为我们跳出来看这个世界,或许就能明白更多,洒脱更多。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高僧站立山头,有几位哲人便一起探究他在干什么,有的说他在欣赏风景,饱览祖国河山,有的说他在感慨世事,思索生命起伏,有的说他在领悟道义,明辨真理,但当他们上去问他时,他只淡然一笑,说:“我就在这里站一下,什么也不干。”我想,真正的禅意或许就在于此,我们不必去太深地领悟太多的东西,有时候简单的也是最真的。当教师就是教师,别把自己神化了,“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还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千万别把自己当作拯救世界的佛祖或上帝了,如果教师的教育可以达到这种地步的话,世界上还哪来那么多罪恶和坏人呢?学生行为不端,我们需要教育,需要指出,并尽量让他转变,但千万不要非让他转变不可,有些人是无法转变的,人是有各种发展的,他们并不会像你想像的无可救药或一无是处,到时候你也只能换来几句“别以为自己了不起,读了这么多书,还不是一个教书的?拼死地干活,到头来一年还不是那么点钱?比起我来,差远了。你是有社会地位了?还是有名利了?啥都没有。凭什么把你自己失败的思想用来教育我呢?我比你聪明多了,有用多了。”相信你的学生,他们都是人才,他们自会有他们的成功之路,别指望每个人都像你那么活,都像你那么有好习惯、好思想。看到差生,你生气吗?没必要。你生气他也这么过,你不生气,他也这么过;你批评,他也这样,你不批评,他也这样。唯一不同的是,你批评得不当,很可能就会有现实的麻烦、将来的积怨。跳出来看问题,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我们是教师,教化他们;他们是学生,学习生活。生活是什么?是变化。
禅意教育不是拿教育当生命,不是用主观扭转客观,不是用伤害去医治,更不是置之不理、放任不管。不因物喜,不以己悲,不拿率真当情谊,不用无知当好意。活得飘一点,像风一般吹过,像风一般自由与无形,也是禅吧。
(时200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