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确实是很久没有写文,没有好好的静一回。过去一年,五味陈杂,是不想来个总结,以为经历可以沉淀,或许会像灰尘一样,潜在角落里,只等着流年飞逝,等着我遗忘罢了,只是想到一句 整理好心情再出发,突然觉得遗忘只是逃避,倒不如把那些个琐碎的事情拾掇拾掇,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时时记着那经历时的心情来得痛快。 随着过节的习俗,初二便回了外婆家,刚巧下午下了一场雨,晚上便住下了。早晨醒来雾蒙蒙的,便起了兴致。一会儿透过窗户拍后院的田地,一会儿又蹬上顶楼拍那高高瘦瘦、弯弯曲曲的老树。随意扒拉两嘴饭,又想着去找些好看的景拍,照了几张过去的土墙,土坯房,已经是难寻了。挨家挨户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一年不见,确实变了。朝着人多的大道上走,连路都是平坦,我倒不喜新,倒头就往回走,到那田地里去,早就知道是渺无人烟,早拉了5岁的妹妹一起。田间的小路,只能一个人,一个人的走。踩着泥路,昨天的雨未干,有些泥泞,妹妹一个大吼“好臭啊~~"我认真审视,地面毫无异样,心里暗笑--我们写作文时可把这称作泥土的芬芳呢。 终于走到河岸边,成排的树,不美,却令人心静,白茫茫的天,静静的沙滩,走了一路,身上暖烘烘的,连吹来的风都觉得暖。就像我开心,看谁都觉得欢喜。 静,给了一片和谐。 知道这是该吃饭的时间,所以故意跑出来,跑到连个人影都没的地方,自私的觉得这一切开阔都是自己的。低头、抬头、呼吸、走动,都没有别的眼睛,不是说换到了乡间就有了心情,只是我在这没人的地方,少了觥筹交错,少了谈笑风生,少了拿谁家的不幸当哄然一笑的谈资,多了点自以为是的真。 眼前不是美景,有了回忆就是心中的美景。站在这里,不想多说一个字,脑中也没有把过去的童年一遍遍回放。只是浮躁的心终于平静,便是一大幸事。就不知不觉的沉默。“当造化、奇境和难以想象的机缘在眼前展开之时,不要喧嚷,不要占据,要做的,是安静地注视,是沉默;不要在沉默中爆发,而要在沉默中继续沉默。多年下来,我的记忆里着实储存了不少羞于说话之时:圣彼得堡的芭蕾舞,呼伦贝尔的玫瑰花,玉门关外的海市蜃楼,它们都让我感受到言语的无用。”---李国文《无情对面是山河》 沉默,是心灵的净化,让身心得一片慰藉,这一片风景,让我心甘情愿的沉默,而大多数的时候沉默,是我以及我们,个人以及整体,取利益而忘本心的心有灵犀。这一句的煞风景,不过是言语的无用之用,戳的你我不痛不痒。 还站着?我该走了,要知道小孩是耐不住的。妹妹一撒手,就跑了起来,跑的欢快,于是便想起,儒释道三教立说,皆以返回本源为要旨。儒家《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返本源于孩提。道家《老子》“圣人当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以无知无欲返本源于“骨弱筋柔而握固”的婴儿。释迦牟尼则连心都没了,以证入涅槃,无人无我为止,禅宗常教人“看父母未生前面目”,依儒家的观点,倒是羡慕妹妹了,一颗清净的心,处处皆是风景,何须在一个地方伫足着不肯离开。 你是否也曾眷恋,那一片无人留恋的风景,尽管它空旷、寂寥;尽管它风一吹尽是扬沙;尽管它放眼望去尽是枯得发黑的枝枝节节的老树;尽管它只是雨水冲刷,简陋的不成样子的土坯房;尽管……自己默默递上一句,尽管车水马龙,时代变迁,眷恋的心未曾远离。 跑到无人的田里,最终还要回到有人的家里,有人的社会上。 我对社会所见甚少,对人接触的也并不多,却了解在市场经济下,人们的价值观大趋一致,为利益而争取 ,奔波,甚而争执。这一方面我不想多加论述,只是非常赞同老子“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自己所持的私欲少一些,求得和谐长生,不是很好么? 人人不同,直言直语有者,锋芒内敛有者 。有人的环境,时有纷争。只是觉得须宽容待人,宽容又须忍耐,忍耐不是低人一头,也不是为了秋后收益,求的只是心平气和,一份融洽。如果宽容是为显得大度,忍耐是求欲得利益,倒不如直言直语来的爽快! “致虚极,守静笃。”不论是出世,还是入世。清静无为,总能安闲丰浓,自得静谧。老子说:“让心灵达到空寂的状态,守住这份安静,万物一齐生长,我由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茂盛,最终都回归到起点,回到起点叫“静 ”。静就是复归本性。”他是用“致虚守静”的工夫,步步向内收敛,到了归根复命,跟着又步步向外发展。所以他说:修德于自身,道德就纯真;修德于家,道德就光大;修德于乡,道德就伸长;修德于国,道德就广大;修德于天下,道德就会普遍。“ 静能生慧,持着一份守静的态度,过好纷繁复杂的生活,少思少虑,多宽心,无为以顺应自然规律,达者善待时也。 2014,所有的经历都是值得,“多易必多难”所幸,走过的路,没有步履维艰,也没有一马平川。天气无常,却有细碎的温暖一如既往,心情甚好。 《“写文字是发表心中感想,心中如何想,就应当如何写,如果立出题目,来做文字,等于入场应试,心中受了题目之拘束,所有感想,不能尽情写出,又因题意未尽,不得不勉强凑补,于是写出来的乃是题中之文,不是心中之文。”--李宗吾。这篇散文,是过去一年心情的整合,写完还是喜欢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如与文章意不太合,望请谅解。本文关于儒释道三家观点多出于 李宗吾 《中国学术的趋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希望我们好好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