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议论文阅读指导

人为何而活


今夕何兮

  《论说组决赛文》“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走上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走上暗礁满布的海滩的。”——摘自《月亮与六便士》
  
  -
  
  在这篇文章开始之前,我想谈论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陆伯言——不过不是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陆逊,而是今何在的《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中那个被虚构的陆伯言。
  
  小时候的陆伯言因为偏科被赶出军区大院,但一心想要当元帅的他还是在多年后重返军校。只是时间不长就又因为一句“他年若是凛风起,你自长哭我自笑”而被派去超龄的“精卫号”服役。历经千辛,他终于成功了改造了老旧的船和没有希望的船员,可是最后却仍然没有改变“精卫号”被击穿的结局。
  
  陆伯言再次回到海军学院,他对着满教室的学生说:“我们出海远洋,执行真正的军事任务。结果大家也知道。我失败了,败的很惨。”
  
  “输了就是输了。不论对手用什么方式,我们有什么样的理由。战场上,当你死去的时候,当你的战友们死去的时候,是来不及寻找理由的。”
  
  他接受失败接受的那么坦然,因为他说:不能接受失败的人,也不会懂得胜利。
  
  既然这样,在我们要讨论“人为什么而活”这个高端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谈论些和死亡有关的吧。
  
  -
  
  苏格拉底在临死前曾这样说:“活着就意味着长久的生病,我欠拯救者Asklepios(阿斯克列比亚斯)一只公鸡。”
  
  Asklepios是古希腊神话的药神,传说被他治愈的病人都要向他献一只公鸡。在《偶像的黄昏》中,尼采曾表示,并非雅典人下毒,而是苏格拉底自己向雅典人强索毒鸩的——他但求一死——“苏格拉底不是医生,在这里死亡才是医生……苏格拉底本身只是一个久病者……”
  
  所以他说这话的意思是,活着就是生病,而现在即将死亡,就等同于被药神治愈了,所以要献给Asklepios一只公鸡。
  
  正因为这种“充满怀疑、充满忧伤、充满对生命的厌倦的声调”,因此尼采心中“首次浮现这个不敬的想法”,他认为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是衰败的典型,是衰败的征兆。因为他们厌弃生命,向往死亡。
  
  由尼采将持这一观点的苏格拉底看作是“衰败”就可以知道,尼采是极不赞成这种论调的。
  
  尼采早期十分是崇拜叔本华的,他在看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后,感觉好像“当头棒喝”,他认为叔本华的思想能够让他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并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将叔本华看作是自己的精神导师。但是众所周知,叔本华是崇尚悲观主义的,而这种悲观的论调最终让始终坚持关注人生的尼采与之分道扬镳。
  
  尼采虽然在某些哲学思想上比较激进,但他十分重视人生的价值,从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提倡人们关注人生,强调生命价值的言论。在尼采看来,“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这一点是没有人可以计算出来的,任何试图计算生命价值的人都只是证明了自己具有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倾向。
  
  也就是说,当你去计算生命的价值时,你就已经带有了明确的倾向,无论如何,你都是无法正确计算——更何况这一命题根本就是无法计算的。
  
  这样说好像更乱了,那我们究竟是为何而活?
  
  -
  
  余华在他的长篇小说《活着》中塑造了十分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福贵”,灵感来自于他曾听过的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一生历经苦难,家人皆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于是,就有了“福贵”这一形象。
  
  福贵曾是地主少爷,因为嗜赌败光了家财,在为母亲求医的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待他被解放回到家乡时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养育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后结婚生下男婴后难产大出血而死;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死去三个月后家珍去世;女婿则在工作中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因福贵心疼他煮豆给他吃被豆子撑死……
  
  每次生活刚刚出现一点曙光,福贵刚刚获取一点温情,就有冰冷的倾盆大雨来浇灭心头所有的热切。
  
  结尾时福贵唱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时老福贵身边只有一头老牛,伴随着他在阳光下回忆。
  
  前几天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和我谈论起这本书,他说,我很佩服福贵,生活一次次压垮他,他却一次次顽强的直起身来。很多次,你知道吗很多次,我自己都觉得如果我是福贵,我一定接受不了,我很可能选择放弃生命,但是福贵没有。
  
  我笑了笑问他,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周国平写的《落难的王子》,里面的片段一直特别打动我:“我”听闻了王子的悲惨遭遇后泪流满面的发出叹息“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而王子却正色说,“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那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这正应了余华写在自序中的那句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为什么而活着?其实简单点说,就是不死,就是还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这是我们生活的基本目的,也是我们生活的最终目的。你说为了家人吗?为了梦想吗?为了享受吗?——你要知道,陪伴亲人、追逐梦想、肆意享受,这些的前提都是你要好好活下去,与其说你是在把这些具象作为生活存在的理由,不如说,你是为了活着所能达到的某种目的而活,而这种目的必须是你还存活在这世界上所以你才能实现的,这是所有人的共同点——为了活着而活,别无二致。
  
  -
  
  这样说的话,大概很多人就会想,如果我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那么我是不是怎样都无所谓?只要活着就可以了?而我的回答是,那要看对你来说,什么样才是活着了。
  
  活着,总要让这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感知你的存在。因为这毕竟是建立在某种目的上的活着,你总要用与这种目的之间的相互沟通来证明你是“活着”的。
  
  但因为这种“活着”,并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也就是所谓生理意义上的活着,它是一种超脱其中的“活着“,我将它们称为,不朽的活着。
  
  在这种状态下,“活着”,就是为了不朽,只要“活着”,那就是不朽。
  
  如何理解这种不朽?
  
  我觉得借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朽》来解释,是最为合适不过的了。
  
  昆德拉在不朽中塑造了一个阿格尼丝,她是我在众多小说中最为欣赏的女主角,她渴望不朽,但她又自知难以不朽,人太平庸。
  
  她认为一个动作要比一个人更加独特,简单分析就是因为人少动作多,所以人不可能因为动作独一无二,动作却可以利用我们人作为它们的载体和化身。同时,她也认为,人的脸既不反映灵魂,也不反应性格,错开时空你甚至会发现连自己也认不出自己的脸,因此相貌也不能使人不朽,它处于变化之中。
  
  她深知这个世界所有的不美好,也深知平庸切入骨髓的力量。于是她告诉自己,如果有一天,世界的丑态无法让人忍受,那就去花店里买一支勿忘我。走在街上,她会时时刻刻紧盯着这个美丽的蓝点——在这个她已经不爱的世界上,这将是她最后一个愿意留给自己的东西。
  
  正是因为她接受现实,却又努力改变自己的现实,所以,她得以成为米兰昆德拉《不朽》中的女主角,她得以不朽。她的这种不朽,不是所谓的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也许她的确没对大环境产生任何有撼动力的影响,也许她最终会被整个巴黎称为“手持勿忘我的疯女人”,可是尽管她已经不爱这个世界了,但她依然活在美丽的蓝点里面,她依然因为“活着”而不朽。
  
  一个人的存在,或许不能改变整个世界,但他可以让自己的存在,成为对这个时代的挑战。这就是“活着”,这就是不朽。你要让自己活着,你要用所有能让你觉得还活着的方式与行为让自己感知到,你还活着。可能真的不存在所谓的个体,但作为自己世界中的“个体”,总要得以不朽。就像臧克家的诗句: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些人已经死了,但他还活着。
  
  米兰昆德拉也在书中也曾为不朽下过定义:“对不朽来说,人是不平等的。必须区别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
  
  我却自作聪明的认为,也许不朽应该这样表达:“对不朽来说,人是平等的。只是会有短的不朽与长的不朽。短的不朽是一生的长度,长的不朽,是超越生命的尺度在延伸。”
  
  此之谓活着,此之谓不朽。
  
  -
  
  想说说写在最前面的那句话:“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走上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这是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一句话。月亮是高高在上的月亮,六便士是当时货币的最小单位。这本小说讲的是,人人常常只顾着看天上的明月,却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意在阐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思特里克兰德一家看上去美满幸福,但是主角思特里克兰德先生总是显得缺乏活力。不久之后思特里克兰德离开了家庭,去了巴黎,决心寻找自己的“艺术”。即使他过得穷困潦倒,但是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从未觉得后悔。后来思特里克兰德决定抛弃文明生活,来到了接近原始的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还娶了一名土著姑娘,并且生了三个孩子,最后得了麻风病逝。
  
  其实这个故事是取材于画家高更的生平。画家保罗·高更早年也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后抛弃现代文明回到了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
  
  顺其自然的想到毕淑敏年少时曾做的那个测试,在对她而言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中,最终她选择留下的是笔,她仍要书写,她把这视为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没有笔,她的孤独身影会“在海边寂寞的拉长缩短,百无聊赖”,她会觉得,生命的存在,已然没有了任何意义。这一过程使她明白了,笔是她的另外一颗心脏。
  
  只有去绘画,高更才感觉自己是真正的活着,不然财产万贯,家庭幸福,他依然不觉得自己是存在着的;只有去写作,毕淑敏才觉得自己真正拥有了生命,不然万物都在,阳光尚好,她也觉得自己失去了一颗心脏。
  
  为了什么而活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都有不同的具象目的,陆伯言是为了当上元帅,福贵是为了生活下去,阿格尼丝是为了那支蓝色勿忘我,高更是为了绘画,毕淑敏是为了写作。
  
  好像每一个人活着的目标都截然不同,而事实上,他们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在为了“活着”而活,都在为了“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活着”而活。他们因此不朽。
  
  人都是这样的吧,因为“活着”而不朽,因为不朽而活着。
  
  -
  
  陆伯言的言论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最后,他半被迫的同意了与优秀学生张彤的对战。
  
  起初,坦然接受失败的陆伯言,还是因为过去的失败开始保守、困惑,变得不像自己,因为他在真正的战争中发现,伤亡不再是一串数字而是真的鲜血淋漓、生死离别。
  
  他被打的节节败退,他错失了一次又一次良机。就在所有人认为胜败已定的时候,陆伯言突然自杀式奋手一搏,得以扭转战局,收复失地。张彤退出认输。
  
  好在陆伯言最后还是陆伯言,他战胜了张彤,也战胜了自己。他拥有了自己的人生,拥有了自己的“十亿光年”。
  
  此时他“活着”,他不朽的活着。他正为此活着。
  
 
 
位置:精品区 年级:大学2 关键字:
作文id:801171 来源:原创 字数:4224 投稿日期:2015-2-24 15:09:00 点击:
  CHECHE 点评
推荐3星:[万里晴空]2015-2-24 15:11:17---- By CHECHE 2015-2-25 22:47:19

 网友打分:(综合分:)
 欢迎你投下宝贵一票(不能更改,入门级不能打分,选择收藏将进入我的珍藏)。
+2收藏 精品
+1还行 发表
-1真糟 退稿
   发表评论 
»同题作文
人为何而活2203字
人为何而活179字
人为何而活423字
»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