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
都没有稳定的工作。
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生活。
他们,是城市中一道诡异的,
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风景,因为
这些人,他们是城市与村野之间的矛盾,
他们未来终将是我们的未来,只不过,他们
的今世却永远不会是我们的今世,因为,土地的
血缘,是无法用祭奠能够抹平的伤痕,而他们,却学着
亦悲亦喜地生活。用喧嚣,去淡忘往日的宁静。在城市之缘,
绽开充盈着泪水与怀念的花朵,去思索自己生命存亡的意义之所在。
—— 题记
一、他们,是谁?(Who they are…)
• 他们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他们是城市人吗?
• 是,却又不是。他们已经融入这个城市的繁弦急管,却又不属于这个城市——因为,他们不是城市人口,他们的户籍,在农村。
• 他们的身份是农民,可是,他们却远离宁静的村野,这是他们的选择吗?
• 是,却又不是。在这个不断扩张的城市版图中,他们的土地一点点被侵蚀,城市的元素不断地加入他们的生活。许多人含着泪水,去拥抱自己脚下这片熟悉却又陌生的土地。
• 他们,是一个固定的人群吗?
• 是,却又不是。他们的精神,始终是一致的。多数时候他们宁愿相信自己属于这片不曾拥有过的土地,因为那是他们百年来心灵的故土;然而,他们却也明白,自己最后的归宿,确实城池内那片熙熙攘攘的人群。城市扩张,便会有新的人口加入这个行列,然而这些人的后代,却已不再眷恋泥土馨芬。
他们,确切地说是土地被征用的农民,
他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立足于文化和生命信仰的冲突?
二、他们,生活在别处。(The life they lead… Life is Elsewhere.)
• 昆德拉会让人们产生诗意的困惑,就我而言,是对某种激情的倦怠。我始终相信自己对于文学,哪怕是诗的兴致都是暂时的,而最终会停栖在思想灵动的泉边,但是,对于这些人,我却希望以昆德拉的代表作——La vie est ailleurs,作为对他们一生的总结。也许,猝然的思考过分脆弱,他们的矛盾却有强大的一致性。
• 或许,将这样一类平日里并不引人注目的人群置于我们的聚光灯之下,是残酷的,但是,这却是我们所能完成的拯救事业的全部:他们的心灵必须要逃离原始的桎梏,才能真正在失去的痛苦中重获新生——但是,拯救应当从了解开始,请跟随我们的镜头与文字,走近他们的生活,扣启他们的心扉。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照片,它们的拍摄地点在我位于城市边缘的家的附近,他们与我们似乎只有一步之遥。然而,正是这小小的一步,记载着他们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心路历程,也正是这小小的一步,使得我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收获了良多启示。
在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的杭州市东,这样的住宅区比比皆是。
虽然地产商频频宣传此地为“市中心核心地带”,
农民们的收入却主要来源于租房供经营特殊服务的发廊、按摩店使用。 —— 图1
逾20层的住宅楼拔地而起,附近所有的征用户都集中在这里。
他们得到了居住权,
却没法改善室内装修,不少人纷纷选择出租房产。
—— 图2
精神的荒原——这是许多人被迫离开的原因。
许多时候,他们承受着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压力,却不懂得
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排遣。
—— 图3
他们中的许多人集中着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一方面,如同城市人一般精明;另一方面,却远远比City Born & City Bred的我们吃得起苦。一部分人意识到这种情况,纷纷投身创业活动。
投机者亦不在少数。许多人在商场上找回了昔日丰收的喜悦,却没有试图改变自己农民的身份。
他们在城市之间,寻求来自土地的尊严。
—— 图4
许多人在禁闭的楼宇中老去,少时意境开阔的田园只是苏醒在梦寐时分。自己的孩子们参加体验农村的活动时,真不知他们心中是有几分甘甜几分苦?
最后的留守者将是这些人的坟墓。埋葬在城市灰色的高架下,他们的瞳仁中浸透变迁的一生。聆听,丧葬的号角,用喧嚣的欢喜把悲伤掩埋。
许多时候,他们不愿意接受笔者的采访;即便有人热情地答应,也不愿提及有关土地的问题,尽管这对于他们命运的改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们更愿意跟我聊的,无非是两个话题,一是小时的乐趣,村野之间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二就是他们离开之后的作为,好像一切都不愿去触碰生命的那个断层——当他们失去土地的那个时刻。
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出身农村的富商。这位叔叔很自豪地说:“我会爬树,以前还可以捉黄鳝!那种水生的动物,在我们的地方遍地都是,”“我有一个和你一般大的女儿,一次全家去市中心的公园里散步,我看到一棵有腰粗的樟树,上去想要爬的时候,小时候的一切都在眼前,却只听下面的女儿喊,爸爸,不要在这儿给咱们添乱了!我抱着树,眼泪就要下来了。”
经过对当地生活情况的考察调研,我发现他们有如下的困难:
⑴ 治安,人口流动性极强的城郊结合部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栖身之所,也是城市中不少低收入人群集中的地方,压抑的居住环境和欠佳的安全保障常常让居民感到不安;
⑵ 教育,近来不少知名高校陆续迁至远郊,但未成型的新城区基础教育却没有得到发展,人口素质无法取得进一步的提高,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不得不选择离家数公里以外的昂贵的城市学校,而欠佳的学生就没有机会接受与一般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
⑶ 就业,由于人们缺乏除了务农之外基本的工作技能,城郊人口常常面临无法就业的问题,缺乏社会的支持——没有正规的技工学校体系,使得不少人被迫从事一些不法行业。
表一:“他们”与“我们”的生活比较之实录
项目
城市人口
他们
农村人口
☺精神的状态
★★☆☆☆
★★☆☆☆
★★★★☆
☺生活满意度
★★★☆☆
★☆☆☆☆
★★☆☆☆
☺周边的环境
★★★★☆
★☆☆☆☆
★★☆☆☆
☺教育的水平
★★★★★
★★☆☆☆
★★☆☆☆
☺工业发展力
★★☆☆☆
★★★★☆
★★☆☆☆
☺住房的水平
★★★☆☆
★★☆☆☆
★☆☆☆☆
☺生活便捷度
★★★★★
★★★☆☆
★☆☆☆☆
☺民营发展力
★☆☆☆☆
★★★★☆
★★☆☆☆
☺综合的评估
★★★★☆
★★☆☆☆
★★☆☆☆
这张图表反映了他们与自己的曾经同未来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到,多数时候的问题都与不完善的城市构建相关,他们作为第一代居民,无论是从户籍制度,还是生活条件上来看,都必须付出许多。
精神上,他们从未希冀得到更多,但是却不希望再失去;有人说,他们是离思想最遥远的人,确实离爱最近的人。土地的爱。童年的爱。充满留恋与回忆的爱。
知道吗?对于一个生长在他们之间的中学生。要么,考上大学,在城市寻找自己的梦想,掩藏童年的那些亦悲亦喜的离迁,更早融入整个都市的血脉。要么,用三轮车后沉重的货物,去牵动自己生存的最后一根弦——让物质去充盈,留最后的心灵去回归。
请告诉,那些遗忘土地的孩子们,
那些,甚至不再珍惜土地所赋予的灵动生命的孩子们,留住母亲的记忆!
—— 爸爸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农村的奶娘家,再过一次他斑斓的童年生活
三、他们,告别圆舞曲。(The life they lead…L’adieu).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着。
——Milan Kundera
也许,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现今,这些人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许——在后世的史册之中,他们会以牺牲品的身份出现,但是,我依旧想,这些人——至少是他们之中那些,带着背井离乡的泪水,去开拓自己新的天地的人们,会为任何时代的精神所崇尚:沦失灵魂的故土,他们却能够坚强地走到时代的风头浪尖,在不断的挑战与超越之中找到最宁静的归宿:许多年后,在楼宇环抱中的青山,也终于可以含笑。
但是,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留住,泥土芬芳。烙在孩子的记忆,让他在多年之后,多一份,奇丽的村野的怀想,与和这片故土,充满温馨与欢笑的梦寐。珍藏,祖祖辈辈,把根留住,纵使它已成为心灵的荒原,也是家,是繁衍生息的孕育的土地,当冰冷的钢筋插入她脆弱的骨骼,请用记忆和微笑唤醒这片丰饶的曾经。把千百年无私的土地母亲,拥抱在怀里头,留住。
与我们趋于一致,是他们的归宿;但与此同时,那份记忆,会是他们更为深刻的财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