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至魏晋,若是单从文献的记载上来还原那个时代怕是太过单调乏味了。好比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能对其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评价的,对于一个时代则更是这样。因为他们都是富有生气、自然而灵动、蕴含着无限情感的,而想要走进他们,就应当真诚地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感受他们。
我曾到过敦煌的莫高窟。在那个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地方,我感觉我被历史的洪流所消融,我看见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前呼后拥地向我走来,每个艺术家都牵连着他们喧闹的背景。在莫高窟,或许才能从容地走进悠悠千年中的任一个朝代。开头看到的青褐浑厚的色流便是魏晋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的如同剑戟。那个时代,故事频繁、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强悍与苦难结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看魏晋的作品,豪放、粗犷、狂野、冰冷,甚至有点残忍。
生活在魏晋时代的人,不似隋唐之时重视外在的修饰和华美,而以德行高尚、言语文雅为重。魏晋之士,愿抛去一切浮华矫作,只是人孤独地同天地万物对话,观物之来去变化,潜心研究玄学清谈。他们简朴、疏放、清绝,活得自在而真实,若把隋唐比为牡丹,魏晋便是梅罢。
在我看来,支撑起整个魏晋士人风貌的是竹林七贤,而嵇康则是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嵇康的容貌在当时煞有好评,赞他美貌的人很多。《容止》一章中曾描绘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在我看来,用如此美好的句子来刻画嵇康并不为过,人的外表是心灵的映衬,心灵纯粹通透之人自有明朗之容,由内而外淳朴自然之美比雕着修饰之美更令人心醉神怡。《晋书》中说嵇康“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便是这个意思。
我认为嵇康能够独立于众多文人雅士之上是因为他并不是一个穷经皓首、白面儒冠、长于舞文弄墨的文弱书生,亦不是一个粗野鄙陋之士。他性情豪放、崇尚自然之趣,才会于村野之中悠然打起了铁。这绝不是为了营生,必是爱好这番,觉得意趣非凡。打铁粗俗一事,于嵇康手下,自成一番情趣。这是多么自在地追寻内心的声音啊,他嵇康从未把自己定居为雅士,做事言论只为真诚地表露内心,无谓前途何处,无谓旁人眼光。他对自己的追求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所以他活得更坦荡、更响亮。
钟会早先听闻嵇康品行高尚而心中感佩之极,甚至到了敬畏的地步,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康一见,可又不敢,徘徊往复数时,掷于嵇康窗下,转身便跑。钟会后来又曾邀名流寻访嵇康,然当时嵇康正忙于铸铁,向秀于旁拉风箱。嵇康不屑的是钟会的世俗轻薄,更恼于那华贵的排场、突如其来的喧闹扰了他的安适恬淡。他扫了一眼钟会,没发一言,自顾自地与向秀打铁,旁若无人。而钟会身为朝廷宠臣,又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邀了这么多的名士,只为拜见你嵇康。嵇康却丝毫不给钟会颜面,钟会尴尬半晌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二人言辞巧妙,却使钟会自此怀恨在心。单单一件事,钟会对嵇康便由敬佩之情变成了憎恶之心。致使钟会后来以言诬陷嵇康,使嵇康以悲剧作结。书中曾说:“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孙登确实有先见,然而他一句“保身之道不足”更令人哀婉悲叹嵇康的命运。嵇康誓死不与司马政权合作,至死都顺应自己的本心,他为义而舍生的决绝,正是他最令世人感叹敬佩之处。嵇康对于朋友的态度更是真挚,他一生没有多少知己,仅有的几人他更是珍重,却一连写了两封绝交书,有名的是那封《与山巨源绝交书》,虽为绝交书,言语却钪锵有力、真切感人。那不仅是一封绝交书,更是他嵇康布告天下、表明态度的告示,宣告他厌弃官场污浊,此生绝不与朝廷合作。
相比嵇康的誓死不渝,与权贵抗争到底的无畏与傲骨,不少文人雅士选择的则是明哲保身的明智,若说是“明智”,便更有了几分酸楚。是啊,大多数人都以保全自身为重,哪怕是违背心意。江山代起,又有多少如嵇康般坦荡有气节的呢?那个一直陪在嵇康身边的向秀,为保身出仕为吏,对司马昭道出了:"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一论,令人心寒。然而嵇康在狱中写了一篇《家诫》,给他的儿子嵇绍。洋洋千言,其语谆谆。主旨是教导儿子不要像自己一样,要与权贵保持一致。言语之中,不见桀骜不驯,不见放荡不羁,不再是那个视生死如草芥,能潇洒说出“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的英雄,而仅是一个卑微庸常的父亲。
公元262年,嵇康被押上刑场,一曲空前绝后的《广陵散》之后,曲终,人散。
魏晋众多名士,为何我独谈嵇康?他留给后世的轶事并不算太多,《世说新语》整部书一千多则的故事中只言片语提到嵇康的总共就十几则。但千年来,嵇康从未淡出过世人的视线,人们听嵇康之言、看嵇康之行、悟嵇康之道,以嵇康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士的风骨是我们中华儿女千年都不愿遗落、不愿割舍、视若珍宝的民族文化精髓。曹植七步成诗、管宁割席分坐、王戎哀毁骨立……他们是中华民族气节风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淡泊、无争、清净、自在又自为的精神境界,这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从他们身上感悟到、传承到并不断发扬的,文化的成果正是从此而蓬勃生长。他们创设出一种气节,标志出一种人格,穿越千年,不断熏染着、带领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庄重而又气势宏大地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化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