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你去哪
——《孙志刚之死》读后感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作为一个初学新闻专业的学生,在还不确定新闻报道应该怎么写时,读完《南方周末报》关于孙志刚的报道后,心情应该是无比沉重和崇敬的。沉重是因为对孙志刚之死的愤懑,崇敬是对新闻工作人员的谨慎报道。
就如陈锋本人所说的,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人,他已经习惯先去衡量一个报道的风险,而不是这个报道的新闻价值。是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涉及到当地政府部门对于收容遣送的政策和流浪人员以及一系列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安全问题。我有着很多人一样的疑问,为什么会有存在的所谓不能报道的新闻?人们的知情权到底还有没有?政府部门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封锁消息?是不是大家不知道,就真的没发生这种事?社会的和谐只来自于光鲜亮丽的冠冕堂皇的报道和死水般异样的表面?
一篇报道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法律规定诞生,这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记者陈锋做到了。陈锋作为第一个报道孙志刚之死的人,他的新闻素养让国家重新废止收容制度,建立健全人性化的救助关怀制度成为可能。陈锋的成功来自于他的新闻专业性,更来自于作为社会公民对人间疾苦的关注。
作为获得大奖的新闻采访报道,陈锋的报道是很有特色的。我总结的特色一共有四个。分别是:真实性,正能量,媒体后盾,谨慎。
一新闻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就是所谓的用事实说话。记者秉着客观的态度,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流露在字里行间,让读者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后自己去领悟。新闻的特殊价值和独特作用,就在于它能通过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得意来体现某种观点,思想,用文笔来感染读者,从而达到教育社会群众的作用。就这篇报道而言,为了使报道更符合事实,陈锋对孙事件足足奔跑了一个月。无论是孙志刚的家人,还是孙志刚的同学,陈锋反反复复调查核对,不放掉一个细节。我们因此看见了来自陈峰的报道。他获奖后说,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记者,今天我能够当选风云记者,就说明这个社会肯定了我的报道,承认了其中的事实,我认为,每一个记者都应该以事实为己任,离开了事实,记者这个职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什么可做的了。这也是我当初为什么进入南方都市报的原因。正因为有这样的平台,我才能有这样的报道,我希望自己一直当一个说真话的记者,永远当下去。
二传递正能量
如果一个记者没有同情心,黑白是非不分,他是不会有这样一篇报道的。陈锋没有与报道擦肩而过,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份难能可贵的勇气。当时还有别的媒体接到过与孙志刚事件有关的线索,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报道的就是陈锋一行。他们传递了公平正义的社会正能量。最深刻的感想就是,以后如果我也是一名记者,我一定会把公平正义深深烙在头脑里。做到仁者无畏。
三媒体后盾
如果要说陈峰很幸运,他就幸运在有一个强大的媒体在后面。陈锋自己说,从我报这个选题开始,从主任到主管的领导,从来没说过不能碰,只是反复告诫要扎实。是的。可以说媒体成就了陈锋。直至今日,媒体在社会舆论监督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更能为社会服务。
四职业素质
陈峰更值得的骄傲的过人之处是他的理性、冷静和克制。理性的判断、冷静的思考和克制的叙述是记者职业化要求中最重要的一方面,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的记者不多,做到像陈峰这样近乎完美的更十分稀少。诚如他获奖时的推介词所说:陈峰基于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做出了体现职业价值、具有职业荣誉的报道。可以说,《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是还新闻事实与最原始状态的优秀之作,是记者自我之“像”忠于事实之“像”,由此完美的体现了新闻报道应该达到的职业价值——最大可能的“客观、公正,深藏倾向性与事实的报道中”。
孙志刚死了,孙志刚是被打死的,孙志刚该被收容吗,孙志刚是被谁打死的。四个紧凑的小标题,朴实扎实的文字功底,严谨的态度,把事实步步展开,就这样完成了一篇出色的新闻报道。让我们深深的叩问,制度去哪了?然后激怒了制度,制度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