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传统节日,在我们家乡,五月初一就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每当这个时候,当你走到街头老远听到的就是卖粽子的吆喝声;当你到了街上第一眼看到的也是粽子。所以在我小时候当人们一提起端午节的时候,我就想起了粽子,因此我对端午节的理解,仅仅停留于香喷喷的粽子上。然而我爷爷对端午节的了解却非常多,之所以我爷爷对端午节了解得非常多,是因为我爷爷原来是一位教历史的历史老师。我长大了爷爷经常给我讲端午节的来历。
我爷爷说:端午节其实是为了纪念二千多年前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历史课本上有记载:“屈原出生于我们湖北的秭归,他自小就树立了济世救民的远大理想。当他目睹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后,决心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于是,他乘一叶扁舟,踏着西陵峡的滚滚波涛,走进了自己立志为国的那座圣洁殿堂。然而君主昏聩,佞臣当道,他实在回天乏力。虽然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虽然他也决心“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而在那样的环境下,他难以力挽狂澜。面对现实,他只能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他只能将他的满腔忧愤诉诸笔端,为后人留下《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后,他抱恨投江,以身殉志,也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吧。但他爱国忧民的胸怀情操,却随着端午的习俗千古传承。他坚毅不屈的精神品格,照耀着湘楚大地的巍峨群山,照耀着楚江的惊涛骇浪,也照耀着中华大地,成为后世典范。”听了这个故事后我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至于端午节的粽子的来历,我爷爷说:“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听了我爷爷的介绍我才知道:粽子是从春秋时期就有了,到了唐宋时期才盛行 ,原来外国人也有吃粽子的风俗。
然而我们家乡有很大一部分人,几乎不大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尤其是我奶奶,她不懂得端午节的内涵,只知道在门口插上菖蒲、艾枝避邪,可她从未忘记用一双巧手为一家人缝上几个香袋;包上几个肉粽和凉粽。在奶奶的潜意识里,她是要用一份心意,撑起一家人的团圆,使一家人其乐融融。于是在我的稚嫩的心灵,年年都被粽子的清香和家人团聚的温馨而陶醉着。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不要盲从迷信,要从上科学。至于那些: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以往都是人们用来驱蚊、杀菌的。现在人们都用蚊香、消毒液取代了。至于现在很多人还在吃粽子、挂艾蒿,在他们看来,那只是一种习俗罢了。
——指导老师(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