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房”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爸爸不止一次考问我这样的问题:
什么省?
安徽
什么县?
肥东
什么乡?
张集
什么村?
大吴村
当我一一答对时爸爸就笑了,因为那里有两套房子,一套是三间平房,一套是一幢漂亮的小洋楼,而这么多房子里只住着一个人,她就是我奶奶。这里就是我熟悉又陌生的老家。
爸爸说爷爷奶奶都是地主家的子女,在那个年代地主家的“成分”不好。没人家愿意攀亲。只好相互凑合着走到一起。奶奶嫁过来时住的是一间低矮的草房,墙壁是用葵花杆裹上草绳,排在一起,然后里里外外用泥巴糊成的。在这间房子里有了我的姑妈和大伯。
在爸爸快要出生的时候,爷爷和奶奶切实的感到房子的挤。于是奶奶用他们平时挣“工分”攒下的钱买了几根毛竹一些竹竿,几张芦席备着。秋季等稻谷收完,用石磙将稻田轧结实,然后用大铲子铲出一块一块方方的土坯,这是砌墙的材料。农闲时刻,村里的劳力都自发来帮忙,到了饭点都各自回家吃饭,吃完饭又接着来干。他们将土坯垒起来,架上毛竹,钉上竹竿,铺上芦席,最后铺上新收的稻草,爷爷和奶奶的第一套三间草房就落成了。
爸爸说他是幸福的,一生下来就住进大房子,这房子中间的一间是厅堂放着一张八仙桌。东边一间修了个土灶,放了些农具,夜里还栓着一头老水牛。西边一间是卧房,放着一张床和一个谷仓,爸爸跟爷爷奶奶睡床上,姑妈和大伯睡谷仓顶上,等谷子吃完了就铺上一堆稻草睡上去。后来爸爸也睡到谷仓顶上,三个娃子每晚都打得哇哇叫。
转眼到了八十年代 ,姑妈成了大姑娘了 ,谷仓已经睡不下三个孩子了 ,爷爷奶奶又用同样的方法盖了两间小房子,一间搭了个土灶成了厨房,一间给姑妈安了个小床,床对面栓着那头老水牛 。
大房子已经五六个年头了,房顶上的稻草已经腐烂了,房外下大雨,房内下小雨,前面的墙也开始倾斜,爷爷奶奶又拿出家里仅有的积蓄,买来些砖瓦,将前面的土墙换成了砖墙,房顶的草换成了瓦片,“乖乖,了不得了,咱家住上砖瓦结构”爸爸他们好得意!
九十年代村子里的年轻人到了结婚的年龄,姑娘们提出的结婚条件都变成了三间“砖瓦结构”真正意义上的砖瓦结构有一米高的石头墙裙,上面用砖块,房顶是青瓦片,与我家“砖瓦结构”不同是“大”。南墙到北墙要“三丈””也就是九米,全砖瓦的,气派!奶奶看着长成小伙子的大伯和爸爸,再也坐不住了,有点钱的就去买点砖,再有点钱了,就去买点瓦片……盖房子还是乡亲们帮的忙,只要肉管够,酒管足,他们的劳动号子邻村都能听的见。
本来要盖上六间“砖瓦结构”的, 但因为财力有限,只能做好六间房的石头墙裙,而只盖了三间“砖瓦结构”另三间墙裙暂时用来圈鸡鸭!
还好只盖了三间,因为计划实在跟不上变化,外出打工的青年回来都开始盖楼房了,奶奶又坐不住了,大伯眼看着到了结婚的年龄,奶奶又掏出了所有的积蓄,加上外出打工的大伯带回来的钱,开始盖楼计划!
一九九七年,那用来圈鸡鸭的三间墙裙被推倒了,在原地盖起了一幢漂亮的小洋楼,只是与以前盖房不同的是,来盖房子的乡亲们都拿到了自己的工钱!
二千年,大伯在粉刷一新的楼房里结了婚,很快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合肥买了自己的房子,零五年,爸爸和妈妈在大伯他们结婚的楼房里结了婚,奶奶的盖房行动似乎终结了!!
爸妈是在二零零六年迎来了我,后来攒了些钱,加上奶奶的资助,零八年付了八万首付在昆山按揭了一套房子,老家的小洋楼空了……。
爷爷结束了他的教师生涯,陪大伯家的我哥哥进城读书,爷孙俩住着合肥的一百四十平装修一新的大房子,大伯又继续在外打拼,又在昆山买了第二套房子!
奶奶要留在老家,哪都不肯去,奶奶说如果她也走了,老家的两套房子门前就会长了草,这是她一生的心血,她舍不得!
村里人也都在城里买了房子,村子里难得看到几个人,很是萧条,村子周围的农田无人耕种,都栽上了大白杨。黑压压的捆着村子,让住在里面的人们喘不过气。
乡亲们的举家外迁,使得过年也很少有人回到村子,而正因为奶奶的坚守,让我的老家依然吸引着我们的眷恋,每到过年,爷爷的弟弟,妹妹家,姑妈家,大伯家,还有我们都急切的往回赶。因为那里有奶奶精心准备的团圆饭。一大家子25口人,好是热闹。
等年过完,奶奶大包小包的送走一波又一波的亲人,最后留下的只有那两套老房子,还有在站在房前越来越小的奶奶。
其实奶奶还有一个不肯离开的原因,她想还种几年地,攒点钱,给收入一般的爸爸,因为爸爸还欠银行一些房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