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要板着那副冷面孔,拉着已冲血的嗓子吼叫,虽然内心是热的,或是善感的,但总表现得那么冷漠与隔阂。我与自己过不去。――教师题外话。)
语文老师当然教语文,语文教积累、教阅读、教理解、教表达,可以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只要拿到一篇文章,看到一遍就可以教了。为什么?无非就是将自己懂得的、理解的东西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形式让他们明白。老师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去解释,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我们的老师绝大部分却都被框在一个圈子里,动弹不得,他们不得不考虑到很多的标准。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比如对于难句的理解,教师的想法可能与教参的不一样,但却会受到它的影响而不得不屈就,甚至担心期末考时人家的评改标准不一样,唯恐自己教的“答案”错了,到时学生对同样的问题答成了自己的意思,而别的老师却都照本宣科地统一了问题的标准解答,你就不得不失分了。老师不能放开手脚去实践自己的语文主张,只能人云亦云地做,这本身是可悲的。
小 荷 作文网 www.zww.cn
老师是不能没有顾虑的。因为同样的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当每一种回答都站得住脚或每一种回答都缺乏充足的理由时,往往会出现各举其事、各执一端的场面,就在那么多的举棋不定中,只能选一个自己认为合理可行的。当然,当老师们都争论或犯难的问题,如果有教参或有资料,往往被认为是最终的正确导向。其实,教参又何尝正确与精彩呢?且不论很多地方可以有更多更精彩的诠释,就连正确也都是值得商榷的。比如有的拼音就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且各有所据,有的从字典上查得,有的从参考中获悉,有的在历史中探明,说的似乎都有理,但最终只能求助于教材,只要在配套的作业练习中有这个的“正确答案”,便如此认定了。有时语文老师自己的正确理解得不到求证,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当我们看着漫天卷地涌来的各类教辅时,都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在惊叹于人家编书迅捷的同时,也对里面的问题产生了疑问。就拿阅读来说吧,这是所有学生都感头痛的一项学习,在那些教辅书上,几乎千篇一率地就是写几个词,再问几个问题,算是阅读后的作业,有时能加上课外延伸或作文训练,或者在前面再来几句话,进行一些句的训练。这样一本由数十篇优美散文、文后几道可有可无的习题组成的新教辅就在购书者的执迷中被推到了极至。这样简单的做法,想必每个语文老师都会,课堂上的课文分析远比这样的阅读要强很多。且不论雷同者多如牛毛,单就里面的习题大有随手拈来的感觉,什么都会有,什么都可能出,但又是什么重点、美点都没明确。这样的东西做多了以后,除了乏味,收获也不大,因为同样的内容,可以出成各种不同的题目,更因为不同年级的界线很模糊,像一年级书里的习题,可能会在六年级的书上出现,又是同样的题目,只是少了拼音而已。
教不敢教,成了不少语文老师的通病,为稳妥起见,不少老师就少一点创意,坚决执行着上面的安排,将活语文上成了死知识,很少有人幸免。有时甚至想搞一些有不同风格的教学尝试也不敢,什么朗读式的教学,什么讨论式的学习,什么一题多解之类的,都只能想想而已,谁也不想将学生的成绩当赌注。
(时200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