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篇文章是仿照冰心奶奶的《忆读书》写的,目的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虽然仿得很不怎么样。所以,我不能玷污了名家的文笔,不可照搬照抄,因此我的开头是:一谈到读书,我就禁不住想起自己读书的经历。
我开始看书是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之所以用“看书”是因为我认为“读书”和“看书”是有区别的。幼儿园时我从“小手撕不破”系列丛书(图画书)学到了许多东西,他们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鸭子们的憨厚,狐狸的狡猾,狼的凶恶,兔子的机灵,猴子的聪明等等。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到五六岁时,我开始接触一些文字较多的书。当时,看《三百六十五夜童话故事》是我最大的消遣。我并没有一天一篇地看,而是一口气连看好几篇。这种图文并茂的书我看得津津有味,经常不厌其烦地反复看,直至把每个情节钻研透为止,而后竟然似乎从中悟出什么道理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接触《四大名著》。我先从通俗易懂的《西游记》开始读起,什么“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真是有趣极了。
《水浒传》是我在看《三国演义》之前看的,里面一百单八个好汉的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但我真正钻研的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我看了几个版本,其中原著是自八岁看的。我反复地看不同的版本,经过对比有加深了我对书中所述内容的印象与概念。我反复地看《三国演义》,已经不再是读而是在品味。书中勇猛的张飞,讲义气的关羽,足智多谋的孔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突然发现“好人”几乎都在刘备一边,因此好一段时间我都很喜欢刘备的蜀国,特别讨厌曹操的魏国,特别是刘关张死了后,这种厌恶感还牵连到了孙权的动物上。后来我才知道,历史的评价是客观而公正的,但当时我只认为刘备。诸葛亮那边的人是对的,因此看到蜀国打胜仗就很开心,看到蜀国打败仗就很难过,还会生气地批评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反复阅读,了解历史后这种情感才锐减,而读到“分久必合“,看到三个国家都灭亡了,我心中也就坦然了。
其实看一本书应当反复钻研阅读,弄清每件事的关系,将人物对比,才能读懂这本书。比如把《水浒传》的宋江。《西游记》的唐三藏。《三国演义》的刘备一比,你就会发现三个人都有相同的地方——仁慈。和善,然而又各有不同。宋江国语执拗,唐僧过于软弱,刘备过于仁厚,而他们有分别具有忠义。坚持。忧国忧民的性情。如果反复复《三国演义》,把刘备和曹操一笔,就会发现前者仁信诚忠义皆备,而后者奸诈。好色。无理之极。同样也巴阿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比,姜维与钟会。邓艾一比又能得出许多结果。而如果制度一两遍《三国演义》,你就会天真的认为诸葛亮是最聪明的,刘备是好的,曹操是坏的。事实上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就遭到一些军事专家的质疑,他们认为“隆中对”在战略上有重大的失误;曹操也并不都是错的,他统一北方,刘备也不见得都是对的,他攻打东吴是骄傲自大。因此,读书一定要反复读,比着读,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于书中人物融合,如情入境,方可领略真谛。
总结我读书的经历和感受就是:精读好,全都读亦好,反复读更好;比书对,比文采也对,比人方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