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停电了。我摸索着拿出一小截蜡烛,点上火。灵动的火苗燃烧着,跳跃着,红烛默默地流下了蜡油。望着它,我不由得想起今天看到的一篇文章《红烛》,赞美了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弘扬了老师的高尚品质。但,事实上是这么回事吗?
一截粗粗短短的蜡烛被放置在一个富有家庭的垃圾箱里。她是美丽的。红艳艳的外衣,上面刻着优美的风景。要知道许多蜡烛都是那么喜欢她。
红烛却始终冷冰冰的。她的心里已经已经有人了啊,她爱上了那所房子的主人的儿子。她已经为他燃烧奉献过了呵,她没有任何怨言。
蜡烛来不及向他表示爱意了。战争爆发了,他参军了。
所幸,红烛还是完好的,她被另一个穷苦的家庭捡到。
“多好!我们有蜡烛了,我们有光明了!”那个男孩子快乐地喊。
此时红烛的身上已经覆盖了厚厚的灰尘。她的心没有碎,她还在等待他。
穷人怎么也点燃不了蜡烛,把她扔出窗外。
她不在乎,为了他,她吃什么苦都可以!
一个老太太拾起了她。当然,她还是一如既往不愿点燃。
……
最终她被一个艺术家捡到。
“多美啊!我要拿她做艺术品!”
做完后他把她送给了一个小男孩——她的心上人的孩子。
孩子只是厌恶地一扬手,扔掉了红烛——
“真难看!我不喜欢玩玩具,我喜欢参加舞会。”
-
现实生活中呢?
红烛的生活一样如此凄惨!她永远是作为牺牲品在世上存活的。
(此文中红烛的代词均为“她”,因为我把它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