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富国强兵,雄踞各诸侯国之上。公元前228年,秦军打败赵国,逼近燕国。燕国是小国,在经济、军事上不可能与秦国抗衡。燕太子丹就物色了一名壮士,名叫荆轲,请他暗杀秦王。
荆轲对太子丹说,要向秦王献上两件礼物,方可接近他达到刺杀的目的。这两件礼物,一件是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头颅,一件是燕国督亢的地图。
太子丹不忍心将樊於期杀死。樊於期原是秦国的将军,因得罪了秦王逃亡到燕国来避祸,秦王就将他的父母及宗族全都杀死。所以樊於期对秦王恨之入骨,发誓不惜一切报仇雪恨。荆轲见太子丹不愿亲手杀死樊於期,就自己去找樊於期,将意图对他讲了。樊於期说:“我日思夜想的就是报仇,早已等不及了。”于是抽出宝剑向脖子上抹去。
荆轲用木盒盛好人头,将一把涂有剧毒的短剑装在地图卷里,和一个名叫秦舞阳的勇士一起,来到易水边,准备去行刺秦王。
太子丹等人穿着白衣服,到易水边为他们送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自己慷慨高歌。他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令天空呜咽,大地动容,在场的人无不痛哭失声。
后来,荆轲果然“一去不复还”,他行刺秦王失败,被秦王杀害了。但他那“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英雄气概和壮烈行为,却一直被后人传诵。
“一去不复返”这个成语,形容去了以后再也回不来了,或者形容事物已经过去,永远不能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