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社会 - 正文*

政治

[梁竣] 2009-6-6 11:26:40

(一)不忘父母养育恩,孝敬父母:
1. 为什么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答:①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子女胜过关心自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②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抚养、照顾我们,教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还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的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③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2. 怎样孝敬父母?
答: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我们孝敬父母,就要做到日常生活中对父母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
(二)搭建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如何搭建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答:①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理解自己的父母。②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尊重自己的父母。③学会与父母沟通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如:主动向父母汇报学习、健康等;虚心接受批评、建议;努力缓解父母工作压力;开展有利于沟通、交流的活动。
(三)以实际行动热爱祖国、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1. 我们怎样以实际行动热爱祖国?
答:①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被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尽心竭力。②要热爱祖国的民族大家庭,就要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任务。
2. 我们为什么要与祖国共命运,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答:①祖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像是生养、抚育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对祖国母亲的依恋和热爱之情被世代传诵。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品德。②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与传统。③人们总是在祖国这一特定的社会共同体中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建设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对祖国应尽的义务。
(四)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为什么说“人们离不开交往”?(交往的必要性)
答: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必须与他人交往。只有在与父母、老师、同伴或其他人的交往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也才能体验到人生的快乐、悲伤、烦恼、爱与恨。只有在健康、广泛的人际交往中,我们才能满足心理上的需要,以更好的适应社会。②交往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必要的。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中学生遇到麻烦或需要帮助时,不少人喜欢向同龄朋友求助。学会交往、广交朋友,对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 在交往中完善自我有什么重要意义?(交往的重要性)
答:①通过交往,能够实现心灵的沟通,找到感情的寄托,更可以摆脱孤寂,保持心情愉快。②通过交往,可以认识许多新朋友,在交往中不断完善自己。③朋友的帮助会激励我们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五)交往的“内圈”和“外圈”:
什么是交往的“内圈”和“外圈”?
答:一个人的交往,以自我为圆心,由小及大,向外扩展,可以划分为几个圆圈。青少年时期的交往关系可以称为“内圈”。朋友圈是我们现在交往的主要内圈,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踏上社会后,由于工作和职业的关系,需要更多的交往,交往关系将大为拓展,就形成了交往的“外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交往范围会逐步由内圈向外圈的扩展,交往的范围会越来越大。
(六)交往礼仪三原则、交往的技巧和艺术:
1. 如何正确理解“交往礼仪的三原则”?
答:交往礼仪的三原则是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宽容。
①平等待人。在现代礼仪中,平等原则是基础,是最重要的。在交往中,我们要做到平等待人,而不要盛气凌人;同时,也不能卑躬屈膝。②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尊,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也都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③宽容是一种美德。它表现为一个人待人宽厚,有气量。在与人交往中,难免磕磕碰碰的事情。学会大度和宽容,可以使自己拥有一个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不要对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2. 在交往中应掌握哪些技巧和艺术?
答:交往是门艺术,交往要讲究技巧。我们要掌握的3种基本交往技巧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赞美他人。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微笑、学会拒绝、学会拖鞋、学会批评等。
(七)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如何理解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①生活需要合作。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笔财富。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正是靠着群体合作的力量,告别了蒙昧和野蛮;也正是靠着群体合作的力量,才得以生存并发展至今。在今天,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那一领域,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要想顺利完成一项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豆粒不堪与他人的合作。
②合作对于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具有积极作用。a.通过合作学习,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彼此交流,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融入集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在团体合作中感受群体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我们形成开朗、活泼、勇敢等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b.善于合作往往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样样精通。在开拓事业时,常常会遇到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借助别人的智力、能力和才干,往往可以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同时,要想把事业坚持到底,仅仅靠信念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有友情的滋润,这样才能在遭受挫折时得到鼓励,从中获得力量,进而有勇气迈向新的征程。
③ 善于合作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合作的内容更加广泛,合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合作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是信息量大大增加,社会分工更趋细化,一项任务的完成往往是大家通力合作的结果。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
(八)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 怎样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答:①生活中既存在正确竞争,也存在不正当竞争。那种置道德、法律于不顾的不正当竞争,最终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②竞争与合作既对立又统一,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竞争不能够忘记合作,没有合作的竞争称不上是积极向上的竞争。只有既竞争又合作,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经济才能繁荣,社会才能进步。
2. 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答:①双赢是竞争最理想的结果,良好的合作创造竞争中的双赢。现代社会中的竞争无疑是激列的,但是只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去进行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双方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大家就都会有所收获,都能得到提高。②在生活中,我们应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要保持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又要树立协作、互助的合作观念;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九)诚实守信的含义、基本要求及重要意义:
1. 诚实守信的含义是什么?
答:诚实,就是忠实老实,不讲假话。守信,就是信守承诺,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
2. 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①诚信是为人之本。诚信首先要做到诚实。②信守承诺、言而有信是一种品格。③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
3. 怎样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答:①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是为人之本。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③诚信是金,是与他人合作交往的通行证。
(十)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如何理解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答:法律是由国家规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①国家制定法律,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创制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②法律高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所谓国家强制力,主要指暴力,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主要表现在:a.任何人不论民族、性别,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要平等的遵守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特殊任务存在,没有法外之人。b.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十一)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
1. 怎样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答: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①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公民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在某些条件下,权力就是义务,义务就是权利。(例如:义务劳动,受教育,保护环境)。③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促进的。公民的权利越能得到保障,就会越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他们自觉履行义务;公民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越高,就越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昌盛,公民的权利也就会获得更多的保障。
2. 公民应如何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
答:①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但权力的形式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A.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B.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能在合法权力以外牟取非法利益。C.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有权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所拥有的权利,但必须采用合法公共的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采取非法手段。②权利是与义务相关联的。在我国,公民履行义生活中,要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依法权务要做到:凡是宪法和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要积极去做;凡是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提出具体要求的,就必须去做;凡是宪法和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坚决不做。③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行使力,自觉履行义务,是公民意识的集中体现。
(十二)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为什么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给予特殊的保护?
答:生命健康权(定义)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
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是我国法律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应承担相依的法律责任。未成年人年幼,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生命健康较容易受到侵害,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给予特殊的保护。
(十三)依法维护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不容侵犯:
1. 我们应该怎样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答:生命健康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人身权利。当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和侵害时,我们一定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一要及时、如实地向公安机关报案,不能让侵害者逍遥法外;二要采用合法手段为自己讨回“公道”,不能以牙还牙、以恶报恶。
    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还要加强自我保护,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多一份防范,多一份安全。
2. 我们应如何维护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答:人格尊严是公民所必须具有的、终身守护的权利。在我国,每个人都平等的享有人格尊严的权利,不容非法侵犯。我国法律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我们一定要做到自尊自爱,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要提高维权意识,当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应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找回失去的尊严。同时,每个人都要像尊重自己的人格尊严那样爱护、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十四)法律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
怎样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答:①公民享有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②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国家运用刑事和民事等法律手段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③我国法律只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对于公民通过非法方式、方法获得的财产,法律不但不保护,国家还要依法予以追究和处罚。④当合法的私有财产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可以与侵害者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应提起诉讼,请求法律的帮助。同时,我们要尊重别人的财产所有权,维护他人的合法利益。
(十五)法律保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
1. 我们应如何依法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权?
答:当自己的智力成果受到侵害时,要积极寻求法律帮助,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我们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对智力成果的保护,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2. 我国法律是怎样保护公民智力成果的?
答:智力成果:就是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智力成果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
    《宪法》No.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这就是对智力成果的法律保护,也未制定保护智力成果的其他法律提供了法律依据。
    智力成果相关的法律:《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
(十六)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 如何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答:营造放心消费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消费活动中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都要按照城市守信的原则参与消费活动,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①生产者是消费活动的最主要参与者,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②销售者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③消费者是消费活动的参与者,应遵守市场秩序,依法公平交易,对制假售假行为要就是向有关部门举报。
2. 消费者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消费者在自身合法权益后到侵害时,应依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通过正确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可以与经营者直接协商,双方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解决争议;当与经营者协商和解无效时,可请求消费者调解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七)集体利益为重,以实行行动为集体添光彩:
1.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是怎样的?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应怎样做?
答:①在我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有些情况下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②以集体利益为重,并不排斥个人的正当利益。③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集体生活中,当个人的愿望和要求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应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2. 怎样为集体添光彩?
答:①为集体添光彩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②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更应该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③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还体现在当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受到损害时,要敢于积极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十八)正确认识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1. 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素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中学生应该怎样参与社会生活?
答:①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②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可以结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参与各类有益的社会活动,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2. 要参与社会生活,我们青少年如何正确认识社会?
答:①参与社会生活,就要正确地认识社会,辩证的分析问题。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以平凡而朴实的思想和行动,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社会正气,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流。②与此同时,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类消极丑恶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追求享乐、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有所抬头。这些虽然不是社会生活的主流,但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十九)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境和逆境:
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
答:①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逆境。造成困难和逆境的原因很多,我们要客观的分析这些原因,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②应该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社会满怀热情,勇敢地面对困境和逆境,敢于向困难逆境发出挑战,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获得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二十)大自然面的威胁,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危害:
1. 大自然面临的威胁有哪些?
答:①自然物种在减少;②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③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2. 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环境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②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廿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遵循哪些道德规范?
答:①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②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③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
2.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①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③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④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3. 我国形成了怎样的环保法律体系?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
(廿二)为保护人类共同家园作贡献:
青少年应该怎样为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作贡献?
答:①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观念;②学法、守法、用法,依法保护环境;③从自身做起,积极为保护环境作贡献。
(廿三)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意见的关系:
答:科技进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进步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水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廿四)建树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答: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期,也称“工业革命”,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它是人类由手工劳动进入机器生产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也称“电力革命”,主要标志是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运用,人类从此有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广泛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主要标志是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人类从此进入电子原子时代。
(廿五)创新的含义,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1. 什么是创新?
答:创新是指一种精神,也泛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同时也专指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发明创新。虽然创新的几种不同含义各有其应用的领域和范围,但他们的共性都是创造性。
2. 怎样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答:①善于观察。善于观察、见微知著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
②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
③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
④知识是创新的前提。知识越丰富,基础打得越牢固,创新的机会就越多。
⑤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学以致用、勇于实践。
(廿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答:①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方面体现在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它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另一方面体现在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廿七)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
答:①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作宪法禁止做的事;二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作宪范规定做的事;三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作宪法未授权的事。
(廿八)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及其重要意义:
1. 怎样理解依法治国?
答:在我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2. 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实行依法治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廿九)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增强法律意识:
1.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保障。
2. 青少年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答: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法治的时代里,就要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法,对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去做,法律规定做的事情一定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逐步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十)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形式及意义:
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有什么意义?
答:在我国,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监督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批评权和建议权,公民可以通过提出批评建议、新闻报刊、来信来访等形式行使这项权利。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