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庸-第三十三章

  【导读】

此章是全书的结尾,广泛引《诗经》以进一步阐述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君子处世外表平淡、简朴,不过分表现自己,但内具意味、文采,美德日益彰显;君子经常在内心深处省察自己,所以没有一丝邪恶的念头,因而从不感到内心有愧;君子具有高深的道德修养,所以他不必有所表现也受人尊敬,他不必信誓旦旦也能显出他的诚实。君子的美德啊,真微妙,只有细细品味才知道。难怪朱熹也要在最后大发感慨:《中庸》一书反复叮咛告诫的用意是多么深切啊,后世学者怎么可以不用心钻研体味呢!

  《诗》曰:“衣锦尚①。”恶②其文③之著④也。故君子之道,暗⑤然而日章⑥;小人之道,的⑦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⑧,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注释】

  ①引自《诗经·卫风·硕人》。衣(yì),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加。(jiǒng),用麻布制的罩衣。

  ②恶:厌恶。

  ③文:同“纹”,花纹、纹理。

  ④著:显露。

  ⑤暗:隐藏不露。

  ⑥章:彰显。

  ⑦的(dì):鲜明显著。

  ⑧自:来自、来源。

  【译文】

  《诗经·卫风·硕人》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显露。所以,君子之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之道显露无遗而日渐消亡。君子之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约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①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②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③。”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④曰:“奏假⑤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钺⑥。《诗》⑦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⑧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⑨民,末也。”《诗》曰:“德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注释】

  ①《诗》:指《诗经·小雅·正月》篇。

  ②《诗》:指《诗经·大雅·抑》篇。

  ③屋漏:堂屋的西北角,代指“神明”。

  ④《诗》:指《诗经·商颂·烈祖》篇。

  ⑤奏假:祷告、祈祷。

  ⑥钺:古代的刑具斧子等。

  ⑦《诗》:指《诗经·商颂·烈文》篇。

  ⑧《诗》:指《诗经·大雅·皇矣》篇。

  ⑨化:教化。

  末:本义为“树梢”,此处引申为“不足道”。

  《诗》:指《诗经·大雅·烝民》篇。

  【译文】

  《诗经·小雅·正月》说:“虽然潜伏在水底,但还是被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君子自我反省而没有什么遗憾,也就无所愧疚了。君子的德行之所以比平常的人高,大概就表现在这些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吧?《诗经·大雅·抑》又说:“看你独处室中时,是不是能做到问心无愧?”所以,君子即使不行动人们也尊敬他,不言说人们也信任他。《诗经·商颂·烈祖》还说:“祭祀时默默祈祷,此刻大家没有争吵。”所以,君子不需赏赐而人们能相互劝勉,不必发怒而人们畏惧甚于斧钺的刑罚。《诗经·商颂·烈文》还说:“大大显扬天子的德行,诸侯都要以他为楷模。”所以,君子笃实恭敬而天下太平。《诗经·大雅·皇矣》还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诗经·大雅·烝民》还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化育大地万物,既没有显露出声音也没有显露出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