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版彩色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术,它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雕版印刷术更复杂,拥有更高精度。它采用分色分版的方法,在一张纸上套印出多种颜色。
其具体的操作程序是:按原稿颜色的多少,分别刻成相同规格的版,然后,再按颜色的先后次序逐块印刷。套版的规格尺寸都要求准确地固定在相宜的位置,保证在印刷过程中不能人丝毫的移动。在古代缺少精密量具和卡具的情况下,必须依靠熟练的技艺来完成,所印出的成品称为套印本。
套版印刷术发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两种颜色的套印本,称为朱墨本,或叫双印。后来,技术日臻完善,继而发展成用四色、五色来套印称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术诞生于我国,但到底发明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根据历史记载,北宋时期(960─1127年)已出现了铜版印刷的青、蓝、红三色“交子”,但未发现实物。元朝末年(14世纪中后期)已有朱墨两色套印的《无闻和尚注金钢经》。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内发现了三幅彩刷的《南无释迦尼佛》,将其与与此同时发现的其它文物相印证,据测其印刷年代应在辽代统和(983─1012年)年间。由此而见,套版彩色印刷技术的发明不晚于此,确切年代还有待于考古发现和研究。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这段时间是我国套版彩色印刷术的发展时期,很多印刷品极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种颜色套印的技术已经成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