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不朽艺术篇-哲人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雅典。父亲是位雕刻艺人,母亲是个助产士。少年时期他跟父亲学习雕刻,后来雅典城堡上的不少石雕据说就是出自苏格拉底之手。后来他放弃了这个职业,在一个叫吉多的富人的资助下学习哲学,并有了较深的造诣。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他作为一名重装甲兵应征入伍,在一次战役中救援过柏拉图及另一名政治家亚尔西巴德,因此受到褒奖。苏格拉底的妻子珊妮珀是个有名的悍妇,常常借故寻畔、无事生非,邻人无不嫌恶,苏格拉底却耐心处之,以之作为衡量自己修养涵性的尺度。他生活上困顿拮据,然而性格乐观豪爽,不拘细节,与其往来者甚多。他习惯于在街头、市场上和体育场上同青年们议论战争、政治、伦理和哲学问题。公元前399年,被奴隶主民主派控以不信国家信奉的神、传播异说、腐蚀青年,由法庭判处死刑,在狱中服毒身亡。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什么著述。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他的弟子色诺芬的《回忆录》及《经济论》等著作,以及柏拉图写的苏格拉底对话录。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准绳”。他要求深刻的思考,要求达到道德完善,认为哲学的目的和任务不在于研究客观世界,认识自然,而在于研究自己的主观世界——“认识自己”。人们应从认识自己的灵魂开始,进而认识最完善的神。根据这种观点,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而获得知识,最终成为具有完善道德的人。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有美德,“美德即知识”。而且那些具有优质灵魂的贵族,才具有如“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具有这种美德的人,才能治理国家。

在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的独特贡献在于他传授知识和道德的方法。他既不直接地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问答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他经常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作出回答。如果答案错了,也不立即给予纠正,或指出错误之所在,而是根据不正确的答案提出补充的问题,使对方的答案显出荒谬。苏格拉底为了向听众和交谈者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就运用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曾说:“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所以,人们也称“苏格拉底法”为“产婆术”。亚里士多德称他为归纳法之父。现代教育学上所称述的启发式谈话法或问答法便是从苏格拉底的这一方法发展而来。

苏格拉底从善、从德行的角度看待人的美。他认为人的美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行为,在于他发挥人所应有的效能。在《经济论》中,苏格拉底转述了伊斯霍玛霍斯与他妻子的一段谈话,从这段谈话可以看出他的观点。伊斯霍玛霍斯一天看到妻子脸上擦了粉,抹了胭脂,脚上穿了高跟鞋,心里很不自在,于是他对妻子说:“亲爱的,你要知道,我不愿意看到白粉和胭脂,而宁愿看到你真正的肤色,正像神使马爱马,牛爱牛,羊爱羊一样,人类也认为不加伪装的人体是最可爱的。像这种无聊的装饰,也许可以用来欺骗外人,但是生活在一起的人如果打算互相欺骗,那一定会现出真相的。”苏格拉底不否认人的外表美,但他以为外表美不是装扮出来的,而是从一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滋养锻炼出来的。苏格拉底的美学观点,很有独创性,值得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