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不朽艺术篇-电影在中国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开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潮流的先河。这些优秀影片大多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群众的苦难、抗争和理想,批判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恶势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这对此后日益发展的中国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第一次在中国放映,是1896年8月11日。那时还是清朝光绪年间,是电影诞生的第二年。中国人把外国商人带来的这种洋玩意儿叫“西洋影戏”。

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在1905年秋天,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一部戏曲片。

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在1913年,广东潮阳人郑正秋写出《难夫难妻》剧本,由他和张石川联合导演,在上海外滩附近的香港路亚细亚影戏公司露天摄影场搭景拍摄。这部影片长约40分钟,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遭遇,抨击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剧中的女角由男演员扮演。

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始影响电影。左翼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大批反帝反封建的优秀影片,中国电影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一大批优秀影片脱颖而出,如《姊妹花》、《小玩意》、《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等。其中由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于1935年在前苏联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第一部获国际奖的中国影片。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电影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著名影片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崭新时期,银幕上出现了一大批中华优秀儿女的形象,如《甲午风云》、《林则徐》、《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等。

十年“文化大革命”,电影首当其冲。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我国影坛迎来了群星争辉的新时代,一批影片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近年来,电视的普及发展对电影造成了一定冲击。观众大幅度减少,影院萧条。但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是不会被后起的艺术取代的。电影和电视在竞争中互相取长补短,制作手法更趋现代化,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