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在东方文明古国的广阔土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中国培育成功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杂交水稻,已经增产了几百亿斤粮食,并在亚洲、非洲、美洲许多国家推广成功,被公认为是继墨西哥矮秆小麦培育成功之后又一项对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明。为这一胜利立下头功的,是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的袁隆平(1930~)教授。
袁隆平是湖南人,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参加田间劳动,热爱乡村的一草一木,也体会到每粒稻谷所含的艰辛。他于1959年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就来到湖南黔阳农校担任遗传育种教师。利用杂种第一代的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是实现农业生产突破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手段。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就推广了杂交玉米,50年代,墨西哥又出现了矮秆高产的杂交小麦。但是自20年代以来,育种学家们培育自花授粉的水稻杂交优良品种的工作却一直没能获得成功。袁隆平在农校一边结合教学,及时了解外界水稻育种动态;一边细心观察周围稻田具有特殊性状的植株。1964年夏天,他首次发现了雄性不育株,以后又率先提出了通过培育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进行杂交的设想,并进行田间实验。1973年,终于突破难关,在世界上第一个育成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1974年和1975年在南方多处试种效果良好,1976年后开始大面积推广。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
杂交水稻在实践中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5年,全国多点示范杂交水稻5600多亩,1976年迅速扩大到208万亩,并在全国范围开始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目前,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1%,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0%。真可谓一粒种子改写了历史,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杂交水稻的成功带来了巨大效益,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需求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这项成果1981年获得了国家特等发明奖。成功与光环并没有使这位科学家止步。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挂帅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
据说在湖南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吃饭靠‘两平’,一靠搞责任制的邓小平,二靠培养出杂交稻的袁隆平。”一家无形资产评估机构按照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增产值计算,评估他个人的品牌价值为1000亿元。
如今杂交水稻让平均水稻亩产从1950年的140公斤提到了1998年的450公斤。1975年至1998年的几年间因此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相当于每年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1980年,籼型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项出口专利转让给美国,很短时间内为许多稻米生产国引种。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的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如美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所说的:“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为了表彰袁隆平对国家和人民作出的杰出贡献,1981年国家科委向他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向他颁发了发明创造金质奖,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科学奖。1988年他又荣获英国朗克基金奖。国际友人赞誉他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