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6—1392),字子冷,武进人。至正初,举为三衡书院山长。入明不仕。
【阳羡茶】
南山茶树化劫灰,白蛇无复衔子来。频年雨露养遗植,先春粟粒珠含胎。
待看茶焙青烟起,篛笼封春贡天子。谁能遗我小团月,烟火肺肝令一洗。
【释义】
粟粒,指茶。
遗(wèi),赠予。
箬(ruò)笼,用箬竹编的篓子。
小团月,精制团茶,这里指阳羡茶。
【详解】
此诗专赞阳羡茶的优良品质。
阳羡茶为古代名茶,因产于常州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县)而得名。该茶在唐代已成为贡茶之一。《洞山岕茶糸》载:“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出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遂置茶舍于庵画溪,去湖汊一里,所岁供万两。”作为贡茶,历唐、宋、元、明盛行不衰。至明代,其产地已发展到十八处,所产茶因地而异,品种繁多,例分五品:第一品,产于老庙后一带,地不过二三亩,犹唐宋根株,年产不过二十斤,色淡黄不绿,叶筋淡白而厚,制成梗绝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第二品,产于新庙后、棋盘顶、纱帽顶、毛巾条、姚八房及吴江周氏地,所产亦不多,香幽色白,味冷焦,与老庙所产相似,啜之只觉稍薄;第三品,产于庙后涨沙、大袞头、姚洞、罗洞、王洞、范洞、白石一带;第四品,产于下涨沙,格桐洞、余洞、石场、丫头岕、留青岕、黄龙、炭灶、龙池一带;第五品,即不入品,产于长潮、青口、箵庄、顾渚、茅山岕一带。
林锡翁,元诗人。
【咏贡茶】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
【详解】
此诗所咏贡茶,是产自武夷山的茶叶。
武夷产茶历史悠久,茶丛多生长在岩缝之中,故叫作武夷岩茶。武夷岩茶也不是单一茶类,品种很多。采自名岩菜茶种茶树制成的岩茶,称为“奇种”;在正岩(即山中有名的岩山)选择部分优良茶树,单独采制成岩茶,称为“单丛”,品质在“奇种”之上;菜茶种经过数百年杂交,产生了今日无数变种,经营者又把几株品质特优的茶树,单独移植特殊的场所,制成茶味特别良好的茶叶,即“岩茶之王”的“名丛”。这些“名丛茶”,或品质极优,或茶树种植地位奇特,或茶树形状超异,或鲜叶色泽不同,随即巧立各种名称,极富文学色彩,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天妖”、“水金龟”、“白瑞香”、“素心兰”、“金钥匙”、“不知春”、“白梨雪”、“白牡丹”、“不见天”等。为了提高“名丛”的身价,过去的岩主们不仅对“名丛”的生长地不肯轻易示人,而且编演出不少富有传奇色彩的神话,使岩茶爱好者更增加对“名丛”的好奇心。在上述众多“名丛”中,前四种最为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