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据说他的祖籍在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范仲淹便早起诵读,给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滴几滴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但他却安于这种清苦生活,把全部精力投入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快三年,长山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范仲淹的需要。有一天,他偶然听到寺里僧人背着他聊到他的家世,方知朱文翰并非自己生父。知道自己的身世后,范仲淹深受刺激,愧恨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好好学习,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旧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150间,藏书数千卷。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范仲淹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吃点粥就去读书,夜半回屋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担当起国家兴亡的重任。
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成绩优异,深得书院的一位姓李的先生的赏识。这位李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精通阴阳五行的术士。他长期研究炼金术,劳累过度,加上长期接触丹汞之毒,最终吐血而死。临死之前,李先生交给范仲淹一个包裹,包口用火漆封得严严实实,还加盖了印章,托付说:“这里面有一张祖传的炼金秘方,我托你代为保管,等见到我儿子时交给他。”范仲淹郑重地答应了。
范仲淹为李先生料理完后事,就进京赶考去了。一路上,他并没有注意到有一个戴斗笠的跛脚人一直在尾随着自己。走到荒无人烟的郊外时,这人突然从草丛中窜出,手持大刀,逼迫范仲淹交出炼金秘方。范仲淹跟跛脚人装糊涂,说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炼金秘方。那人大笑说:“我亲眼看到李先生将一包白金和祖传炼金秘方交给了你。你不要装糊涂了!”说着,那人摘下头上的斗笠。范仲淹这才发现,这人竟是自己的同窗,那天他在门外偷听到了李先生的遗言。
范仲淹无奈,趁其不备,拔腿就跑。跛脚人并不善罢甘休,在后面紧追不舍。最后,范仲淹被逼到了悬崖边。眼看就要被跛脚人抓到了,范仲淹心想:哪怕是自己死了,也不能让别人所托之物落入他人之手!于是范仲淹便毅然跳崖。也许是命不该绝,范仲淹跳下去后,恰好被挂在悬崖峭壁边的一棵大树上,幸免于难。当时,他手里还紧紧地攥着那只包裹。
大难不死的范仲淹来到京城。一日,他目睹得宠的李太监欺压百姓,非常气愤,就说了几句公道话,不想因此遭到毒打,差点丧命,幸而被王大人遇见,讨个人情,将他救了下来。王大人见范仲淹伤势很重,便把他带回家中疗伤。两人一见如故,很快便成了“忘年交”。在一次闲谈中,范仲淹惊奇地发现,王大人竟然是已故李先生的同乡,而且还是情谊甚笃的儿时好友。有了这一层关系,范仲淹便把先生所托之事告诉了王大人。
京试发榜了,范仲淹高中进士,王大人设宴为他庆贺。而此时,他的同窗——那个跛脚人投靠了李太监,成了他的心腹。跛脚人将范仲淹藏有炼金秘方一事告诉了李太监。李太监顿时极感兴趣,想得到秘方,立即直奔王大人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