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之中的最后一帝,他不仅继承了先帝的业绩,且具先帝之德之能。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
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又过了十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几个谷仓。
舜得到这些赏赐,让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很是眼红,他们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象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继母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继母和象却往井里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底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继母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这时,舜回来了。象大吃一惊,嘴里却说:“哥,我以为你遭了难,正在思念你呢!”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爱弟妹,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这些都让尧帝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更加觉得舜是难得的贤明能干的人。
这时的尧帝,年事已高,但他并没有急于传位给舜,而是先封侯,让舜入朝为官,委以重任,参与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历各种磨炼,处理许多棘手的政务。特别是让舜完成一个特殊的任务:在民众中宣扬推行父义、母慈、弟恭、子孝等道德规范。舜做得得心应手,很有办法,很有成效,很得尧的赞赏。这样舜又整整辅尧二十年,尧又对舜言传身教,舜的才干使尧帝十分满意。舜真正具备了一个做帝王的才干,尧帝这才把王位禅让给了舜。
舜称帝后,他施政的道德教育更有力、更系统、更规范化了。在用人上,他重用有道德的人。有人给舜说,有高阳氏与高辛氏,各生了八个儿子,由于他们教子有方,这十六个人都很讲孝道,品德高尚,而且有治国的才干。舜帝说:“天下能兴,用人是最当紧的,用了有道德的人,就能治理出一个好的天下,用了缺德的人,民众就要跟着倒霉。”因此,舜帝重用了尧帝时未曾启用的德才兼备的人。他还分了不同的部门来管理国事,让稷管农业,皋陶管法律,契管教育,伯益管山川林泽,特别是重用禹作为自己施政的得力助手,同时主管治水。好人办好事,他们功绩突出,很得民众爱戴。舜帝不仅会用人,且用人有规范、有标准。《尚书·皋陶谟》记载舜制定了“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前后每两字组成一“德”,如其中的“宽”指宽宏,但过于宽宏,不把握分寸,就会没有威严;与之相同,“柔”也应有度,“柔”指和柔、柔顺,如果一味地强调这一点,就会“植立”,难有建树。如此等等。这些德行也为后世所遵行,具体要求人们宽厚而不失威严,柔顺而不失主见,随和而不失庄重,具有治世能力而又谨慎认真,驯服而不失刚毅,正直而不失温和,宽大简洁而不忽略小节,刚正果敢而实事求是,坚强而不失良善。可见,诚信自古被中华民族视为基本美德。
舜帝想,仅仅制定标准与规范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标准与规范必须让每个臣子、每个百姓都知道。因此,他用了各种办法,把制定的律条传播下去。舜帝很有音乐天赋与才能,他懂得如何用诗歌、音乐来把自己的主张宣教下去。他对夔说:“教导年轻人是最要紧的,年轻人的道德好了,天下才能长久地好下去。年轻人容易骄傲,容易走邪道,要教他们一定做一个正正道道的人,做一个有礼貌、讲道德、有诚信的人。你把咱们定的律条编成歌,让他们唱,让他们记住,让他们照着去做。”夔按照舜帝的意见,不仅编歌编舞,还亲自参加演奏,吸引了不少人都来参加。尤其是年轻人,唱着、跳着,大家都陶醉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舜帝时,由于农业的发展,五谷丰登,需要器皿盛装。因而制造陶器作坊慢慢多了起来,但仍然不能满足销售。于是,一些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陶器便充斥市集,坑害百姓。有人将这一情况反映给舜,要求发布法令,狠治这些投机取巧人。舜想,治罪是可以的,但不是唯一的好办法。他主张,治假先要唱真,惩邪先要扶正,以诚信之德处理此事才是治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