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民主禅让

黄帝和炎帝去世以后,又过了几百年,在我国的黄河流域,有一个部落名字叫夏,据说夏部落是黄帝部落的分支,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

这时已处在父系氏族公社晚期,氏族中开始出现贵族,但仍保留民主选举制度。这种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在我国古书中称为“禅让”制度。

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叫尧,号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尧的主要贡献是制定历法,并以历法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确定民间播种的季节,对发展当时的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

在尧担任首领时,黄河发生特大洪灾,庄稼被淹没,房屋被冲塌,人民流离失所。在讨论治水领导人选时,有人推举鲧,尧认为鲧不合适,但有四位部落首领主张让鲧试试,尧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只得同意了。

在鲧治水期间,尧年事已高,需要推荐继承人。各部落首领认为舜早年在历山耕过地,在雷泽打过鱼,又在河滨烧过窑,处理家事非常得当,最有德行,是最佳候选人。舜经过多次考验,各项工作都能恪尽职守,特别是有政治、军事才能,消灭了作乱的共工、矶岛腿苗,稳定了部落联盟。尧就把自己的职位“禅让”给舜。

鲧治水,他用“水涨堤高”的办法逼束洪水,企图缩小受灾范围,结果在洪水暴涨时,堤坝被冲垮,造成了更大的灾难。历时九年的治水,无功而返。舜经过再三考察鲧的工作,认为他没有尽职,就把鲧处死,任命鲧的儿子禹继续领导治水。

禹接任后,劳身焦思,栉风沐雨,总结父亲失败的教训,变筑堤蓄水的办法为疏导河流的办法,他和人民一起,与洪水斗争了十三年,终于战胜了洪水。

在治水过程中,禹逢水坐船,逢路乘车,遇泥泞就坐木橇,遇山路就在鞋底上钉上木桩。手掌和脚底都结起厚厚的老茧,十三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当时人们赞颂他为“大禹”,“大禹”就是伟大的禹。大功告成后,大禹派主要助手伯益和后稷调剂各地食物和种籽,帮助人民尽快重建家园和恢复农业生产。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咨询各方部落首领,请他们推荐继承人。因为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大家都推荐了大禹继任。

大禹担任首领期间,生产力有了发展,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日常生活之外,还有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便利用自己的职位,占有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逐渐成为贵族。这样上行下效,使得贵族阶层不断扩大,民主禅让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大禹在位时,各部落曾经推荐东夷族首领皋陶作为继承人;不久,皋陶早死,又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大禹不给伯益实权,致使伯益在群众中没有多大威信。相反,大禹却把实权和重要工作交给自己的儿子启,让启建功立业,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大禹死后,伯益按照过去的惯例,躲到别处表示谦让,让各氏族部落首领决定由谁继位。由于启的权力和威望都超过了伯益,所以当时负责寻找继承人的官吏不去寻找伯益而去寻找启,民间歌谣不歌颂伯益而歌颂启。这样,启轻而易举地继承了大禹的职位,当上了首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禹传子”的故事。

尽管禹和启是父子相承,但是他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禹是我国历史上原始社会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而启是我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第一个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