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曙光

要配制出生产用的杂交种,首先要繁殖它的母本不育系和父本恢复系。繁殖恢复系可按生产水稻的常规办法产生;而繁殖不育系则不同,要用不育系和保持系按一定比例相间种植,靠保持系的花粉给不育系授粉杂交,而后在不育系植株上结的种子为不育系。保持系上结的籽仍为保持系。这叫做不育系的繁殖。用不育系和恢复系也按一定比例相间种植,靠恢复系的花粉给不育系授粉杂交,在不育系上结的种子,就是杂交水稻生产上用的种子;恢复系上结的种子仍为恢复系,这就叫做制种。要生产出杂交种,不但要研究出繁殖、制种中隔离区的距离和父母本种植比例,以保证种子纯度和产量,同时,往往由于不育系和恢复系生育不同,就要研究出使两者能花期相遇达到能授粉的目的,如通过各种办法来预测花期,计算出恢复系分期播种的时间,并在扬花期采取喷激素、割叶、拉绳等办法,以提高授粉效率。这都是十分复杂细致,需要反复试验研究的问题。

为什么靠三系配套,制出杂交种会产生杂种优势呢?因为杂种是由两个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亲本杂交而成的。这就构成了杂种内部较大的矛盾差异性,在一定范围内,这种遗传差异越大,其后代生活力就越强。如亲缘关系较远的种稻与粳稻杂交;地理上远距离的当地品种与外国品种杂交;生态类型不同的早晚稻杂交,优势都比较明显,这都是由于双亲的遗传差异较大造成的。同时,通过人们有意识地选择亲本,还可以将双亲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志气与智慧的胜利

1964年原湖南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手执放大镜,在茫茫的稻海里一株株地观察,细心寻找了14天,终于发现了一棵不育株。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年复一年地利用这棵不育株进行大量选育。先后用了上千品种,做了3000多个组合的实验;但是进展不大。

1970年袁隆平研究小组从公驴和母马交配生出的骡子不能繁殖得到启示,远缘杂交容易出现不育,认识到过去所有的材料亲缘关系太近了。于是他们就从野生稻中寻找突破口。那年秋天,他和助手李必湖不远千里到海南岛去寻找野生稻。

有一天李必湖乘坐一辆牛车来到荔枝沟,终于在一片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奇异的稻子。它茎秆匍匐,花药瘪小,花粉不育。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雄花败育的野生稻。他如获至宝,脱下衣服包上稻捧回农场,专门开辟试验田精心培养。他们连续四天蹲在稻田里等候着,给这棵“野败稻”的63朵花授了粉。终于获得了少量珍贵种子。突破口被打开了。

1974年,在南宁召开全国杂交水稻协作会,宣告了我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

三系配套成功不等于大功告成。各省又将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解决了杂种优势的鉴定、繁殖和制种的方法以及栽培杂交稻技术等问题。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杂交水稻就遍布大江南北。1975年试种5600亩,到1980年扩大到8000多万亩,累计增产粮食260~270亿斤。经过不同自然条件的考验,证明杂交稻比其它水稻每亩增产100斤以上,有的还增产200多斤。

1979年,在国际水稻研究中心召开的水稻年会上,袁隆平等代表我国宣读了杂交水稻论文,博得了来自世界各国200多位水稻专家的高度评价,公认中国杂交水稻居世界领先地位。

现在,杂交水稻协作组的同志们正在为进一步完善杂交水稻,拿出更加优良的新组合而奋斗。

(原载《现代化》1981年第11期)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