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释】

①本句出自冯延巳的《鹊踏枝》,原词为:“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②本句出自秦观的《踏莎行》:原词为:“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③本句出自陶潜的《饮酒》第五首,原诗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本句出自元好问的《颖亭留别》,原诗为:“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赏析】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在境界创造上有“观我”与“观物”的差别,便产生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在“显我”的境界中“物皆著我之色彩”,在“隐我”的境界中“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即我的感情在境界中占主位,并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在境界创造中“以我观物”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诗人在认识外物时,“我”是主动的,在沉吟视听之间,以“我”的感情来统率物,此时物的属性已带上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花不语”已不是自然属性的物的花,而是诗人感情上的花;其二,物已不是作为独立的客体而被描绘,它成为直接表达诗人的主观感情的材料,情溢于物,直接抒情的比重大于写景状物,给人一种强烈的主观抒情的感觉。由上述二点,故形成“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显我”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的“无我”是指境界中隐蔽地表现我,属于表现方法。“无我之境,以物观物”,强调境界描绘重在状物之形,表现事物本来的特性,属于客观的理智的观察、认识与表现,即“着身静处观人事”,在静观中洞察事物,方可免除主观的直接抒情。因为主观感情是隐蔽在景物之中,“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形成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这里说的是“不知”,而不是没有诗人的主观感情的存在。可见“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还是有诗人的主观感情,只是感情被融合在景物之中。

  • 下一篇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