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主旨就是确立一篇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立意”。我们无论是写哪一种文体,都应在立意上下功夫。
一、立意要健康
所谓健康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正确,要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意义,能给读者以鼓舞和启迪。
1.立意健康,需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但也是复杂纷繁的,只有正确地认识生活,才能把握好文章的立意。比如有个同学写洪灾以后,上面运来了许多救灾物资,放在乡政府的大院里。夜晚,有些人去偷,可我没有偷到东西,感到遗憾。这种立意就很不正确,表现了作者认识上是非观念不清。这样的文章格调就很低下了。
2.立意健康,需有一定的提炼能力。以议论文为例,经常有些材料作文,它需要学生自己提炼观点,若没有提炼能力,或者是难以提炼出观点来,使文章无法展开,或者提炼
的观点有失偏颇,导致整篇文章立意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平时需在“提炼”上多多练习。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某校学生马朝江,平日学习刻苦,成绩优良,他一心想考入理想学校,然而,仅差一分未被录取,自己本来有轻生念头,加之父母责骂他没出息,他便自杀了。”
这一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观点来。着眼于马朝江父母——①“望子成龙”的悲剧;②打骂不是真正的教育。着眼于马朝江本人——①自杀是弱者的表现:②榜上无名,脚下有路。③着眼于分数——①一分的残酷;②不必把分数当成命根子。着眼于社会——①为马朝江鸣不平;②杀死马朝江的不是他自己等等。
3.立意健康,需有一定的驾驭能力。这种驾驭能力往往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比如有个同学写《晚自习的幕》:晚自习突然停电。一分钟的沉寂之后,“噪音”相继出现,小声嘀咕的,大声叫喊的,推推搡搡的,逗逗打打的……组成了一曲极不和谐的“交响乐”。若写到这里为止,文章的思想性肯定不强。作者灵机一动,抓住一个同学的歌声进行铺展:正当各种声响泛滥时,班长喊“预备唱”之后,教室里响起一串哈哈,但班长继续唱着。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同学跟唱起来,最后全班都唱起来。伴着歌声,一根根蜡烛点亮了,烛光映红了一张张刻苦攻读的脸庞。就这样,在作者的驾驭之下,一篇立意健康的文章诞生了。
二、立意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立意要跳出陈旧的框框,“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
1.立意新颖,莫忘了避“俗”。你看,一写蜡烛,老师们就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一写蜜蜂,劳动人民就像蜜蜂,得到的少,付出的多;一写荷花,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几乎成了通用公式。而立意真正要有新意,就务必避俗避熟。如一篇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讴歌老师的伟大和无私,而一学生以《流泪的红蜡烛》写了一个老师奔忙于生意场,醉心于赚钱的一组画面,敏锐地表现了市场经济中少数老师的心态,在众多的习作中独树一帜。
2.立意新颖,莫忘了求“异”。求异思维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常常开出特别艳丽的花朵。比如:根据“知足者常乐”翻出“不知足者常乐”,根据“不必班门弄斧”翻出“弄斧需到班门”,还有根据“近墨者墨”翻出“近墨者未必墨”等等,都有求异思维的奇葩。
3.立意新颖,莫忘了变“角”。变“角”就是变换一种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会为之一新。比如一学生写家乡变化,它以“稻草家族上法庭”的形式,“控诉”了先是蜂窝煤、后是液化气挤占原本属于稻草家族在家村市场的“罪恶”,文中夹杂着蜂窝煤与液化气的自我辩护。全文从稻草的“遭遇”中透视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革,其立意角度让人拍案叫绝。
三、立意要深刻
所谓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文中深广的意蕴,以增加文章的穿透力和厚重感。
1.立意深刻,要学会点化。这种点化常用于文末以“卒章显志”,从而将文章的立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把对母亲的爱推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情感顿然升华;学生佳作《鲇鱼跑了》前文写鲇鱼如何蹦出木桶,钻入下水道逃逸,并无特色,可作者在结尾补上了一句:“拼搏中的生命有不可遏止的力量”,主旨猛然生辉。
2.立意深刻,要学会暗示。暗示就是言于此而兴于彼,作者往往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那些以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文章多用此法。有个学生写《心中的小船》,明写的是家中的渔船,暗示的却是可敬的父亲,父亲就是那条船,承载着生活的艰辛,承载着一家人的理想。由此可见,成功地运用“暗示”,往往能使文章一石双鸟,拓宽或加深文章的意蕴。
3.立意深刻,要学会整合。整合就是将诸多零散的、平面化的内容进行巧妙地组接和拼装,或在“点”上加深,或在“面”上加宽,使文章在厚重的容量中显示出深广的内涵。下面三个同学写《故乡的元宵节》的例子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生甲:写的是元宵节热闹非凡:狮子、龙灯、……叫人目不暇接。生乙:写元宵节与众不同,有一种风俗叫“赶毛狗”。就是用柞树或杉树枝堆放在每间房中,点火烧得噼噼啪啪响。然后全家老少高喊“su——su”,说是把“毛狗”赶走。
生丙:写元宵的别具一格,那古老的风俗,就是“赶毛狗”。爷爷奶奶最虔诚,爸妈只是走过场,而小孩则是看稀奇。突然,狮子龙灯过来了,小孩先跑了。而后,电灯亮起来,电视里的元宵晚会开始了,爸妈偷偷溜走。最后只有爷爷奶奶有气无力的声音在锣鼓声、鞭炮声、歌声中时断时续……
生甲赞颂元宵节的热闹,立意当然正确,但非常平面化;生乙写了一种民俗,似乎也不精彩;生丙将甲、乙的内容进行整合,文章的立意一下深刻了许多:现代文明正无情地冲击着古老习俗的防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