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年之后
夜深人静的时候,脑海里总是能够浮现出过往的幅幅画面,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脸渐次从记忆里苏醒,如同破旧的水井石檐上湿漉漉的苔藓,扑面而来的是记忆的潮湿,纠纠缠缠、始终黏附在内心的最深处,躲不开、撇不掉、忘不了。辗转反侧、迂回长叹之间,总有一种羞赧、懊悔,以及难以抑制的悲伤之情。似乎想要挽回一切重新再来,似乎觉得重新开始自己会做得更好。然而时光就这么毅然决然地绝尘而去,依依的往事即便再不堪回首也早已成定局。每次回忆,都是落泪,别无他言。倒不是因为当年的自己多么可怜兮兮,做过多么愚蠢的事情,而是因为猛然发现,受苦受累最多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一直无言守护默默付出的父亲;最对不起的人不是那些我曾经辜负、伤害过的人,而是生我养我任劳任怨不计付出的父亲。泪水划过脸颊,就会突然发现其实回忆真的很能令人伤心,好多事情明明不愿回顾,却还是会像被按入水中的葫芦一样,一个接着一个浮出水面。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如果回忆能够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然而耽溺于过往的欢欣抑或是悲苦,又有何意义。这二十年来,收获的不应仅仅是兜兜转转的流年所刻画的岁月的伤痕累累,更应当是从苦难和磨砺中汲取的面向未来的勇气和智慧。
人总是会为迅疾的时光中逐渐成长,直到再也辨识不出往日的模样。心越来越大,包容的事情越来越多,好多曾经拥有然后中途失去的,逐渐学会淡忘;好多曾经冥思苦想而不可得的,也逐渐能够理解。生活就是这样,时光总是会不疾不徐地改变自己本来的面貌。
于是我发现写下这个题目,千头万绪涌上心间,关于生活,关于成长,关于青春,关于理想,关于未来,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关于那些不容忽视的过往。我所经历的,便是我今生今世存在的证据。便把此篇,作为一个即将奔二的老男孩的平凡思索和感悟,在一个迟到的日子里,献给我的十九岁、二十岁,献给所有以后的平凡而又光辉的岁月,祭奠我老去的青春年少。
关于生活。
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懂得很多,殊不知对生活的真正面目知之甚少。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时光拘禁在家庭和学校的象牙塔里,总是喜欢张着头向外望,小小的心脏以为可以承受生活苦难的所有磨砺,渴望长大、渴望和父亲一样,渴望自己能够打拼出如书中描绘的那样幸福美好的未来。明明是把生活想象得太简单,还自以为成熟,看不清外面的世界,看不懂亲人的呵护,看不穿自己憧憬的外面世界华丽外衣下隐藏的悲伤与苦痛。不是我小小的脑袋里所能领会的那些浅薄的感情,生活的滋味,也许不是一支笔就可以描绘地出,也许需要我用一辈子就品尝。
一位哲人说得好,人类的声音是死板的铃声,而人间的面孔是画廊的肖像。每一个人,无例外的,在铃声中飘来,又在画廊中飘去。
生活其实就是一场孤单、沉默的旅行。
不管是升学、求职、工作、买房、成家、养老这些现实到不能再现实的问题,还是终于明白渴望单纯却不得不面对复杂,喜欢正直却不得不委曲求全,生活会逐渐让自己迷失曾经的梦想,让你逐渐学会面对现实,却不再懂得生活。“时间一天天过,好像什么也没改变,但当你回头看,每个人都悄无声气地变了。”
以前我总以为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标准答案,所以生活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模式。后来再次明白,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非白即黑、非对即错,每种生活都有意义,就如同旅行,重要的不是你穿了什么衣服,开了什么车,吃了什么菜,重要的是你观赏到的风景和心中的惬意。现在终于明白,其实吃穿用度其实也是这场旅行的一部分,它也会影响到旅行的整体意义。当年的自己还是浅薄得过于理想化,以为真理在手,其实只是过于裸露。
教授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讲师熊老师,经常和我在课余交流。一次她很关心地对我讲起了她的一个同学,也是学会计,现在在深圳工作,年薪六十多万。这还只是她的同学嫌弃之前那个工作太累而换了的第二份工资低一点的工作。熊老师后来对我说,有理想有抱负,也需要物质基础。先把生活安顿好,不用愁吃穿住行,然后再去追寻更高的精神境界。
当时我笑称这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其实生活也就是如此。没有绝对的物质追求,也没有绝对的精神境界,生活就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至于结合的比例有多少,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旅行时吃得如何、穿得如何、用得如何,当然会影响自己欣赏风景时的心情,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追求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的来源不是殉道者式的不计所得的付出,而是利他和利己的精准、辩证的统一。
追求幸福生活和渴望欣赏沿途的风景一样。
我并不祈求生活一帆风顺,相反,我希望生活艰难但是能够克服。
关于成长。
年少时难免心高气傲,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曾经和一同学言语争执,后来见面不打招呼,连上课看黑板都不想把视线洒到他身上,高考之后填报志愿,两人迎面撞上,也不曾讲话,至今仍未曾联系过。
现在想想当时真是幼稚得很,一点小事,何必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我一直喜欢一句话,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人生在世,树敌容易化敌难,何必非要给自己添堵。相处不称意,敬而远之就好,何必闹翻脸。张扬是为了显示个性,因为年轻,所以好事,无非两点,一是贬低对方。二是显露自己的本领。最多出来第三点:贬低对方的同时来显露自己的本领。
成大事者,应该有城府,不要把什么事都摆在脸上。
即使不能深藏不露,也要喜怒不形于色。
大学一年来,体会更深一层。
大一上申请入党积极分子未果,而平日里喜欢露脸、到处撒欢的高票通过。心高气傲,别人会以为你是假清高、自负;你埋头读书,不喜欢露脸,别人会说你不关心集体活动、自私。有的人见你学习认真、成绩突出,就是不爽,就是要让你难受,你要是不坚强,没人替你坚强。后来我也反省,很多事情还是因为自己太年轻,处理得很急躁粗糙,不懂得圆滑。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老爸给我个概念——“偷学”,说他当年参加函授自考本科,白天上课教书,下课抱着我姐和同事打牌,看书都在晚上,别人都不知道。
和别人不一样,你会被认为是不合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聪明如我爸的人就会“偷学”,而不是想我一样显得过于清高。
其实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懂得克制,懂得如何才能调动一切有利资源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无论面对什么,都要理智、坚强。
人不会太孤单,但许多的路,你可能需要自己走。不过没关系,因为你是你坚强的后盾。
曾经一直以为自己很坚强,盼望着早日离开家乡,而真正到了外面才知道,曾经的坚强都是建立在朋友和家人作为坚实后盾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如一叶浮萍的漂泊之感,体会到什么是故乡,什么是根,什么叫乡情。
在异地上学,拿着父亲提供的生活费,心里总是很愧疚,总是觉得不是自己用工作挣来的钱,用起来心里不踏实,对不起父亲,所以平时总是很节俭,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这也可能是所谓的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吧。
有人说所谓成长,就是把曾经放在心上的事情学会放下。我说,其实恰恰相反,成长就是对曾经不放在心上的事情,学会珍惜;把原本落在父母亲人身上的责任分担一些。其实成长就是学会负责,成熟的标志就是有责任感。
年少的时候可以轻狂,认为全世界都要围绕着自己转,稍微不合己意就要大吵大闹。因为那时自己还年轻,还不懂得这个世界其实少了谁都照常运转,别人不欠你的,也没工夫陪你玩,更不必对你唯唯诺诺、讨你欢心。自己的玩世不恭、自鸣得意其实丢的是亲人的脸,别人之所以还担待着你,也是因为有亲人作为你的坚实后盾和支撑。所以长大了就应该明白,不要再像三岁顽童一样让父母操心,什么事喜欢耍个性,有没有想过,父母何时耍过个性。他们即便刚刚在单位被领导骂陪着笑脸心里难过,回到家还是要忙里忙外为孩子准备饭菜。
年少的时候可以随意花钱,觉得反正用完了还会向父母要,而他们最终也一定会给的。从来没有想过,其实父母工作何其不易,整天陪着笑脸、奔波忙碌,他们哪里吃好、穿好、用好过了?
想到这些,就感到,其实受人白眼、遭人欺侮也没什么,对比父亲几十年忍辱负重、含辛茹苦,我受的苦又有什么呢。
曾经看过罗中立的一幅著名油画《父亲》,创作于1980年,当时感动了全国,也是这幅画改变了我对艺术的一些偏见。画出的是那个年代最普通的父亲形象——干裂的嘴唇,枯黑、干瘦的脸布满了沟壑,眼眶深陷,捧着残破的碗、浑黑的水。那年,看了第一眼就流泪了,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穷苦”二字,饱经沧桑而又感人至深。
每次在脑海里回想那幅油画,就能够感受到那种在任何困苦中支撑我走下去的力量,一种在悲惨的生活中始终坚韧如草般生存的力量,一种父亲的力量。
我把父亲一幅彩照贴在宿舍桌子上方的墙上,每当周围人都在讨论中午吃什么、到哪玩的时候,每当我想要动摇、懈怠、忘记理想信念的时候,就会抬起头看看父亲,我有什么理由不加倍严格要求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始终如一地刻苦拼搏。
年岁增长,最担心的事情不再是成绩不好、与朋友生气、老师批评等无足轻重的小事,或者是别人冷言冷语的讽刺挖苦,都已然不会在意,最担心的反而是以前从未想过的——父亲的身体状况。
二十年的成长路上,没有父亲,我走不到今天。以前看不清到底什么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是考试不好在同学面前面子受损?是没来得及看电影的遗憾?是老师的批评?是朋友的冷漠?其实都不是。对我而言,没了生我养我的父亲,即便我吃穿住行再好、工作再轻松、再有社会地位,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父亲、为了自己,坚持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关于青春。
有人说青春是张扬个性、释放激情的年纪;有人说青春短暂,一辈子只有一次,是拿来挥霍的;有人说青春虽然有叛逆,但是充满了正能量;有人说青春充满热血,我们无惧失败,坚定追寻梦想。
关于青春,我领悟到的不是喷薄的激情和偏执的乐观,也不是满满的正能量,而是踏实、沉默、内敛、温和、奋斗。
有这样一个说法,青春便是要去肆无忌惮地疯狂,便是要去尝试你所有想去尝试的事情,去犯错去受伤,去享受那些以后没有勇气做的事情,有一天当你老去,也不悔有过这样一段青春。
前些时候朋友推荐我看英剧《Skins》,满眼都是粗口、大麻、酒精、性交、迷幻派对、同性恋,展现的是一群青春癫狂、个性张扬、追求享乐的荷尔蒙分泌过剩的英伦少年,生活和情感的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以及他们不可复制的青春。
初看的时候有种闯进陌生人生活的感觉,太过癫狂、张扬,毫无节制的性交,对学习知识的满不在乎,毒品的泛滥,四处看见的迷幻派对,似乎他们在世界某个不起眼的角落进行着自己惊天动地的活动,狂乱并且肆意。我以为这又是一部依靠低级趣味博人眼球的电视剧,直到看完前两季回头思考,才发现其实在所有的限制级成分的背后,一切不过都只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只不过它是另类的青春,似乎更极端,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纯洁和无瑕。
可这恰恰是现实。
这群看似飞扬跋扈、乖戾无比的张扬青年,本质上其实是隐藏着骄傲和自卑,绝望和希望,怀揣着梦想,背负着现实,努力去爱、恨,去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一群年轻人。
很多时候拼命地挥霍不是因为时间太多,而是因为日子太重,一定要出点汗,流点泪,见点血才能稍稍化解自己满腔的郁结。
在那些五光十色和灯红酒绿的背后,其实是现实中一成不变的伤痛。我以为他们是坚强到无所畏惧,才会如此放荡不羁,看完才发现,其实每个人的青春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伤痛。只是有的人选择隐忍,而有的人选择用看似张扬的举动来释放苦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最值得同情。因为他们对现实束手无策。
突然间想起一句烂俗的话——无处安放的青春,能够感受得到那种跃跃欲试而又无所适从,渴望理智而又迷失在诱惑之中的生活。
这部剧刷新了英国原本给我留下的印象。这群英伦少年的青春,更多是看重个人的享受,自私但是单纯得可怜,并不是如同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石小猛那样的北漂族一样敢于面对现实,而后努力工作。似乎《皮囊》中那些少年只是不痛不痒地想在寻找些什么可以让自己的快乐的东西,一切的外在似乎都只是皮囊,披着,然后肆意地挥霍青春。
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青春迷失。
伤痛来袭,其实更应该无所畏惧地面对,用努力奋斗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逃避现实也许可以享受片刻的青春盛宴,然而青春短暂,当你老无所依,连肚皮都填不饱,又有什么资本去爱、去恨、去追求你想追求的,去挽回你想挽回的。
刚看完电视剧《别逼我结婚》,“老男孩”东海风的故事其实恰恰就是我所想要的青春故事,丢了工作但是不怕脏不怕累地打零工挣钱,女朋友嫌贫爱富跟着大老板做了小三,生活困苦但是对朋友始终真诚,胸怀梦想永不颓废。老男孩身上的爱情、事业、生活的大小故事,这样的青春,沉默不张扬,踏实不浮华,温和不急躁,奋斗不颓废。
我希望我的青春是踏实的——理想可以远大,但是行动一定要踏实。
我希望我的青春是沉默的——立场可以鲜明,但是做事一定要低调。
我希望我的青春是内敛的——举止可以大气,但是为人一定要内敛。
我希望我的青春是温和的——情感可以表露,但是待人一定要谦和。
我希望我的青春是奋斗的——生活可以多彩,但是拼搏一定是一种常态。
关于未来。
未来不可知,这是最大的恐怖,也是最大的幸运。
我喜欢一句话,“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关于未来,因为它不可知,也就有了很多的不确定,不忘理想信念,然后埋头踏实奋斗,未来定会笑脸相迎。
深夜读文章,给朋友留言:我们都在小步慢跑向前进发,不管未来成为何种的模样,我们都是最好的自己。学会坦然,不再惧怕。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做,感天动地没必要,感动不了天,感动不了地,但是可以感动自己。而感动自己就足够了。泪水再多只是痛苦,无法释怀的是生命的负重感。我难过,我伤心,不是因为别人如何,是因为自己如何。发现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最令人悲伤。
面对未来不再惧怕什么,尽心尽力,无怨无悔。
读一个朋友的日记:从来没有一个梦想实现过。那是因为你从来没向一个梦想迈进过一步,你的腿永远都用在了向绝望下跪。
想起两句让我刻骨铭心的话:压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而是那些比你牛逼N倍的人依然比你努力。什么是“舒服”——就是你输了还不得不服。
面对未来,走得多慢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前进。明明知道自己落下别人一大截,仍然自顾自地追求片刻的享受,安慰自己青春短暂,享乐为先。结果就是,输了,还不得不服。
高三的时候我也有过迷茫的时候,学习没有动力。晚自习下课在书桌前坐到深夜,看上去很努力,却控制不住自己不去读小说、杂志。明明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学习计划有待完成,仍然拿模拟考的成绩安慰自己,已经全市前五十了,怎么说也考上南大了。最后高考成绩出来,确实大跌眼镜,不仅长项没有发挥出来,连选修的化学都只是B+。于是好多成绩从来不如我的都去了南大、东南,而我却只能去外省的一所985高校。
输了,还不得不服。
刘同说: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
奔向未来的途中,路永远只能自己走。即使路遇波折、心中微茫,也没有人能够帮你走完。
诱惑太多,目标太多,生活难免迷茫。也许出发时目标是明确具体的,路上遇到了更多的风景,结识了更多的人,曾经的理想似乎已经过时了,又似乎仍未丢失本心,于是混混沌沌、浑浑噩噩地继续前行。
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
我记得有句话,当你的才华还支配不了你的野心的时候,说明你还需要努力。后来 就发现,迷茫个毛线,就是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
年少时总是这样,浮想联翩,最后受挫。还是要学得冷静、理智点,一点一滴地做事,也许在这个过程中,迷茫的东西自然就得到解释了。
所以,迷茫的时候,想想未来必然是晴空万里,然后尽管慢慢地、用心生活。
把每一天该做的事情做好,也许所谓的迷茫和忧伤,就会在不断的一点一滴的努力过程中得到解释,生活的面貌也会越来越明朗。
慢慢地生活,慢慢地成长,慢慢地走向未来。
迷茫的时候,学会一点一滴做好该做的事。
“脑袋想不明白的,时间应该会帮我想明白吧。”
结语。
积累足以承受那些机遇的力量,相信自己所做之事有意义,相信那些苦难、那些伤痛、那些无法杀死你的东西,都会使你变得更强大。
我知道自己不够好,所以我才决定努力,决定做一株向日葵,一边忧郁,一边向阳。
散木
2014.8.22
————————————————————
《光年之后》借用帆姐的标题。一篇本该在生日出现的迟到的文,零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