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绪言

陆游诗

  陆游,宋山阴人,字务观,乾道中,授夔州通判,因爱蜀道风土,故题其生平所为诗曰《剑南诗稿》。其诗清新刻露,圆润自然,世以与东坡并称曰苏陆,谓之尽宋之诗。故宋以后诗,遂有剑南一派。官至宝谟阁待制。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人讥其放,因自号放翁。

  放翁诗派,源于江西,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学诗于曾几。几之学,出于韩驹。驹列名于江西派,一传曾几,再传放翁。《诗人玉屑》载赵庚夫题曾几《茶山集》云:“‘清于月白初三夜,淡似汤烹第一泉。咄咄逼人门弟子,剑南已见一灯传。’其句律渊源已灼然可考。”放翁序《曾氏奏稿》云:“先生居会稽,某归,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是可知放翁之诗,忠爱感发,亦有得之于师者也。放翁序《吕居仁集》又自称源出居仁。居仁亦江西派。是不啻自揭橥其为嫡派矣。但江西派滥觞于黄鲁直,大都宗尚杜甫,流于偏僻生硬。洪炎所谓置字律令,新新不穷,其长处迨可以“新奇生硬”四字包之,迄韩曾而变本加厉。放翁《曾几墓志铭》亦有以杜甫、黄庭坚为宗之语,可谓知言。但放翁独能从此派入,而不从此派出,虽递嬗之习未免,然已脱生硬之气,一变而为自然,另辟蹊径,别树一种风格。明乎此,可以论放翁之诗。

  放翁诗凡三变,宗派本出于杜。其前期诗,以才气超然,颇能自出机杼,尽其才而后止。虽摹仿前人,而不落窠臼。试观其《答宋都曹》诗:“古诗三千篇,删去才十一。诗降为《楚骚》,犹足中六律。天未丧斯文,壮老乃独出。陵迟至元白,固已可愤嫉。”《示子遹》诗:“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缋。中年始稍悟,渐欲窥宏大。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是可见其宗尚之专。虽间有工巧之处,但仍归雅正,不落纤佻,此初境也。其中期诗,以遭时势之逼迫,兼以意气豪迈,中年未衰,往往志存戎轩,大有横槊跃马,顾效驱驰之概。其汗漫热烈之情绪,郁塞磊落之风概,发泄之于其诗,以是多感激豪宕之作品。观其《晓叹》一篇,《书愤》一律,足见其情。其《自述》一首云:“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毬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宋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秋豪未合天地隔。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是期诗之宏肆,自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及乎晚年,转为恬淡之人,而诗境又变。看似平淡,而意旨深湛,并从前求工见好之意,亦尽消除。放翁诗所谓“诗到无人爱处工”者,盖揭橥其晚年诗变之征耳。刘后村谓其皮毛落尽。此评颇有见地。

  以上论放翁诗境之变征既竟,兹再论其特点。

  (一)感激豪宕放翁生当南宋偏安之世,俶扰无已。对于金人侵掠,其愤也皆裂发指。发为诗歌,声皆变徵。兼以其情绪之汗漫热烈,而郁塞磊落之风概,益蓬勃而不可遏。是宜其多感激豪宕之作。《七修类稿》称放翁少好结侠客,有恢复中原之志。读其诗而益信。后人之称“亘古男儿一放翁”者,虽过誉之,但亦可谓知言者矣。如《长歌行》《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排闷》《书叹》《书愤》等诗,具见其情。惟其有感激豪宕之特点,而益见其沉郁顿挫之妙。《后村诗话》载放翁诗,仅摘其对偶之工者,已为皮相。后人选陆游,又略其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而取其流连光景,可以剽窃移掇者,转相贩鬻,放翁诗派,遂为论者口实。王渔洋论其诗沉郁顿挫少,亦坐此失。是诬放翁甚矣。

  (二)兴会淋漓放翁有感激豪宕之情绪,是以其风致益淋漓尽兴,浑灏流转,更觉沛然有余。以是诗最多,题最少。兴会之至,每以诗外之事,尽入诗中。举凡边关风景,敌国传闻,悉入于诗,一草一木,莫不歌咏以寄其意。《唐宋诗醇》论曰:“观游之生平有与杜甫类者:少历兵间,晓栖农亩,中间浮沉中外,在蜀之日颇多,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荡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着咏歌以寄此意。”其诗题多《山居》《村居》《春日》《秋日》《即事》《遣兴》,亦有先得佳句,而后标以题目者,如《写怀》《书愤》《感事》《遣闷》《山行》《郊行》《书室》《道室》等题,十居七八,即如《记梦诗》亦最多。人生安得有如许梦,亦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要之,惟其兴会淋漓,以是诗思易触发,而妙绪纷来也。

  • 下一篇 黄牛峡庙
  • 陆游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