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老子-第三十八章

老子

  本章讲述了道、德、仁、义、礼的层次高低,指出应遵循大道、自然无为,而要排斥积极多为。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③,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④。

  【注释】

  ①上德不德:崇尚美德的人并不表现自己的美德。上,作动词,以……为上,崇尚,重视。

  ②下德:不重视美德的人。

  ③无以为:无所作为。

  ④有以为:有所作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①,上礼为之而莫之应②,则攘臂而扔之③。

  【注释】

  ①义:人制定的原则、道理。

  ②莫之应:即“莫应之”,没有人响应他、回应他。

  ③攘臂:卷起袖子。扔:牵拉。《广雅》曰:“扔,引也。”《广韵》曰:“扔,强牵引也。”

  故失道而后德①,失德而后仁②,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③。前识者④,道之华而愚之始⑤。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⑥,不居其薄⑦;处其实⑧,不居其华⑨。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失道而后德:“道”是万物的总根源和总依据,“德”得自“道”的一部分,是万物各自的本性,因此掌握不了“道”的人,就只能掌握“德”。

  ②失德而后仁:提倡仁的人是有意地去爱人,这是人为地提倡爱人。老子认为这并不符合“道”与“德”的原则,“道”与“德”的原则是顺应自然,让万物自由发展。

  ③忠信之薄:忠信不足。首:开端。

  ④前识:提前认识。引申为时机不到而提前行动。《韩非子·解老》:“先物行,先理动,谓之前识。前识,无缘而妄意度也。”

  ⑤华:华而不实。

  ⑥厚:忠厚,忠信。

  ⑦薄:指上文讲的“礼”。

  ⑧实:指“道”。

  ⑨华:指“前识”。

  彼:指“礼”、“前识”等。此:指“道”。

  【译文】

  重视美德的人并不去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是有德者;不重视美德的人总想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是无德者。重视美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不重视美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所作为。重视“仁”的人去做好事,做好事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重视“义”的人去制定各种原则,制定原则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重视“礼”的人去推行礼,如果没有人响应,他就卷起袖子,强制别人就范。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去提倡“仁”,失去了“仁”而后才去提倡“义”,失去了“义”而后才去提倡“礼”。“礼”,是忠信不足的表现,是祸乱的开始。所谓的提前行动,对“道”来说属于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要笃守忠信,不用礼仪;要遵循大道,不要事先随意揣度。所以要舍弃礼仪和不合时宜的提前行动,笃守大道。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