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公孙丑下-4.1

孟子

  【评述】

  《公孙丑》下篇凡十四章,其中一半以上内容牵涉到孟子在齐国最后一段时间的经历、言行,及离开齐国路上发生的事情。此外的记述,内容颇广,如讨论打赢战争的条件、接受别人馈赠的标准、做官的职责等。其间还穿插孟子两次外出,一是到滕国去吊丧,一是去鲁国葬母。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②不以封疆之界,固国③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①郭:外城。

  ②域民:限制民众居住在一定的区域内。

  ③固国:使国防坚固。

  【译文】

  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好,得地利又不如得人和好。譬如有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无法取胜。既能围攻,一定有得天时之处;可却无法取胜,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好。再譬如,有一座城邑,它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守城的武器装备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可是军民们弃城不守而逃,这说明得地利又不如得人和好。所以说,限制民众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器装备的锐利。拥有正义的人援助就多,失掉正义的人援助便少。援助少到极点时,连自己的亲戚也会背叛他;援助多到极点时,整个天下的人都顺从他。让天下都顺从他的人,去攻打连亲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那些圣君不用战争,若要战争就一定取胜。”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