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建筑艺术篇-郑国渠与秦国的繁盛——浩大的水利工程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自然状态下的河流湖泊并不能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在这种时候,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修建水利工程的传统,这其中郑国渠是关中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建成,实现了引水灌溉、富国强兵的目的,并最终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吞并其他的势力,统一全国。各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大鱼吃小鱼的吞并现象时有发生。秦国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便着力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粮食产量。

到了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秦国国力蒸蒸日上对东方各国虎视眈眈。首当其冲的东邻韩国,十分孱弱,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关于这个“疲秦”策略的诞生,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韩王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一位大臣献计说,秦王好大喜功,经常兴建各种大工程,我们可以借此拖垮秦国,使其消耗国内实力,无法东进伐韩,进而保全我国。韩王听后,喜出望外,立即下令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去实施这个“疲秦之计”。后来水工郑国被举荐承担这一艰巨而又十分危险的任务,受命赴秦。

郑国到秦国面见秦王之后,陈述了修渠灌溉的好处,极力劝说秦王开渠引泾水灌溉关中平原北部的农田。秦王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委托郑国负责在关中修建一条大渠。郑国根据关中平原北部的地形特点,经过精心测量,决定从陕西中山以西谷口的地方开渠,直至洛河,渠长30余里。

工程进行当中,韩国的疲秦之计逐渐被秦国察觉到,秦王要杀掉郑国。郑国平静地说:“不错,开始我确实是作为间谍建议修渠的。我作为韩臣民,为自己的国君效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杀身成仁,也是为了国家社稷。不过当初那疲秦之计,只不过是韩王的一厢情愿罢了。陛下和众大臣可以想想,即使大渠竭尽了秦国之力,暂且无力伐韩,对韩国来说,只是苟安数岁罢了,可是渠修成之后,可为秦国造福万代。在郑国看来,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郑国并非不知道,天长日久,疲秦之计必然暴露,那将有粉身碎骨的危险。郑国之所以披星戴月,为修大渠呕心沥血,正是不忍抛弃我所认定的这项崇高事业。若不为此,渠开工之后,恐怕陛下出十万赏钱,也无从找到郑国的下落了。”

秦王被郑国的话打动了,让他继续主持修渠。经过几个寒冬酷暑,经过成千上万民众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劳动,大渠终于修成了。渠成之后,引来含有泥沙的泾水灌溉关中北部的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可以收获粮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成为肥沃的田野,再也没有荒年。秦国因此更加富强,陆续吞并了各个诸侯国,统一了天下。关中地区的老百姓为了纪念郑国的业绩,就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是一项浩大的水利工程,关于它的具体情况,在《史记》和《汉书》都有相关记载,郑国渠的工程东起中山,西到瓠口,以泾水为水源,灌溉了渭水北面的许多农田,郑国渠是一座有坝引水工程,这也是经过考古证实的,公元1985年到公元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对郑国渠工程进行实地调查时,经过勘测和钻探,发现了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残余,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冲毁,已经无迹可寻,而其他残存部分则历历可见。经测定,这些残余部分的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到20米不等,残高6米。从这些残存的遗迹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工程有多么宏伟。

关于郑国渠的具体渠道走向,《史记》《汉书》都记录得十分简略,《水经注》中的记载则比较详细一些。根据古书记载和现代考古的实地考查,大体认为郑国渠位于北山南麓的最高位置上,渠道由西向东,与冶峪、清峪、浊峪等河流相交。将干渠布置在平原北缘较高的位置上,便于穿凿支渠南下,灌溉南面的大片农田。可见当时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测量的水平也已很高了。

郑国渠建成后,经济、政治效益显著,每亩能够收成六石四斗,当时黄河中游一般亩产也才只有一石半,粮食产量显然要高出许多来。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