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清廉故事-况钟 洁清之操,一尘不染

苏州况公祠里有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下联写的是:“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这副对联把明代著名清官况钟一生的特点概括得恰如其分。

况钟幼年时家境极为贫寒,他的父亲为生活计,把他送给外姓人收为养子。七岁时,他的生母去世,无限悲痛,于是刻苦向学。由于他秉赋聪颖,且勤于学,“长而淹贯经史,其为文简要不烦,兼工行楷诸书”,而且“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理义,处事明敏”。在靖安县衙任礼曹掾时,职内事务,处理快捷,深得知县俞益的赏识,称赞他干练通敏,廉介无私。后来为吏九年的况钟循例赴吏部考职时,礼部尚书吕震通过一番交谈,也认为况钟是个奇才,便将况钟推荐给明成祖朱棣。经面试,朱棣将况钟破格提升为正六品礼部仪制司主事。在九年的任期中,由于他勤谨廉洁,博识干练,又任劳任怨,极得朝廷赏识(仅永乐帝的奖赐就有31次之多)。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况钟升任苏州知府。那时的苏州虽是全国经济文化大都会,然而,由于苏州在元末为张士诚据守,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泄其愤,将苏州租赋加重。当时,明王朝全年税粮十分之一出自苏州一府,比浙江全省还多5%,致使百姓难以承受。税粮繁重,官吏奸贪,百姓困苦,逃民“接踵而去,不复再怀乡土”。在这种危难之际,四十八岁的况钟以“廉能”被特选担任当时“天下第一剧繁难治”的苏州太守之职。况钟上任前,宣宗皇帝朱瞻基特意设宴为他饯行。就这样,历史垂青了出身贫寒的靖安(今属江西)才子况钟,也是垂青了苏州,更是成就了苏州与况钟的不解之缘。此后,况钟用他的才华、智慧和人品,在苏州这块土地上,树立了一位旷世清官的形象!说是“旷世”,是因为况钟成为在苏州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太守,正三品,任职时间长达十三年;说是“清官”,是百姓把他与宋代包拯并列,称为“况青天”。

况钟把整顿吏治作为治理苏州的关键。他初至苏州,给自己写了一则座右铭:“卑而不可不牧者,民也;迩而不可不察者,吏也;严而不可不调者,刑也;微而不可不崇者,德也。不植其德,难施乎刑。不施乎刑,难以正吏。不正乎吏,民曷由安之?”况钟在这里把刑的主要矛头不是对准百姓,而是对准不法的贪官污吏。所以他坚持严以驭吏,勤于恤民,始终不渝。这是他治理苏州卓有成效的妙诀。

苏州是江南巡抚的治所,这里主办织造的太监,往来于沿江沿海的卫所军官,地方的乡宦豪富,都是权势显赫、违法害民的豪强。一开初,况钟故作昏聩,事务皆让狡吏滑胥操纵,自己则暗暗查核,属吏大喜,说太守愚昧容易欺骗。一个月后,他当堂出示罪证依律杀了六名奸吏,并将他们的罪行,张贴城乡各处。随后又以贪污罪,惩治罢免了常熟知县任豫、昆山知县汪士铭等十二名县级贪官庸吏不寒而栗,称赞况钟神明威严,苏州吏治为之一振!况钟刚正不阿,不向宦官、豪强低头,对欺压人民、横行不法者均予以坚决打击。他这种不畏权势,伸张正义的行为为世人所称颂。《明史》记载:况钟“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全郡都称他为“况青天”。

况钟在走访农户时,了解到农民因税粮负担过重的痛苦实情。于上任三月内,连续三份奏章申请免税粮,虽都遭到户部的批驳,也被宣德皇帝训斥。但况钟深忧百姓的困苦,决心为民请命,把个人的前途和生命,都置之度外。最后终于说服了宣德皇帝,使苏州每年减税粮七十多万石。他还注意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救济灾民,免除苛捐杂税,订立条款,凡是不利于百姓的事,立即上书报告。况钟重视学校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他“兴学礼士,苏人至今育之”,对贫穷的读书人给予接济,有才学的还向朝廷推荐,但不徇私开后门。

况钟在苏州府任职期间,在清理积案,平反冤狱上更是为民所称颂。据记载,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勘问过轻重罪囚一千五百二十余名”,并且常常“折狱明断”,遇有“奇冤”者“无不昭雪”。从此,“吏不敢作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

况钟为官清廉。他在《示诸子诗》中说他自己“虽无经济才,沿守清白节”。并告诫他的儿子“非财不可取,勤俭用无竭”。充分体现了他以俭约律己的生活态度。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