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逍遥与齐物——《庄子》导读-二、《庄子》的思想

庄子思想的源头是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因此,要理解庄子,须首先对老子有所了解。老子的学说,主要体现在他创造的那个“道”字上。何谓“道”,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本体,它无名无形,恍恍惚惚,幽深宴邈,一团混沌。然而它化生万物,产生宇宙,它是万物的母亲,而其自身,却又不是任何事物生成的,这就使“道”具有了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这就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而接下来,关于宇宙运动的规律,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意思是说,世间万物的运动都是相反相承的,一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老子提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说法,这就是一种“相对论”思想。这一思想发展到庄子那里,就是“齐物”,将一切矛盾化解为零,将一切差别消灭殆尽,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要重点谈到。老子在谈到宇宙生成,运动变化的规律之后,接下来谈的是人的问题。既然一切都是暂时的,相对而言的,那么人最好什么都不做,远离是非,远离矛盾,一切任其自然,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在老子看来,既然主张无为,那么对统治者而言,自然就应该抛弃仁义、礼智,抛弃法律、道德等一切人为的束缚,使人民自然生存,甚至退回到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中去,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显然这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当然是看到统治者残暴虐民的黑暗现实之后而开出的一剂药方,但这个药方是极其消极的,是避开一切社会矛盾之后的一个空中楼阁而已,因而是不足取的,同时,对个人而言,老子主张“绝圣弃智”,也就是不要聪明才智,使人回到最原始的无知无觉的混沌状态。老子又提出“不敢为天下先”,讲求“虚静”“恬淡”的人格,这些都是要个人避开一切矛盾的主张。

老子的这些思想,在庄子那里得到了很好地发挥。《庄子》有一篇叫《养生主》,里面有一篇疱丁解牛的寓言,说的是一个姓丁的厨师杀牛,三年之后,他的宰牛刀依然像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如初,刃口没有一点缺损。人们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手艺,厨师说,我的本领就是我善于从骨头的缝隙处入刀,并且依据牛的自然的生理结构来杀牛,这样,我就可以游刃有余了。庄子讲这个寓言,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只要像那个厨师一样避开一切社会矛盾,不与之正面交锋,才可能不致招来杀身之祸。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一种继承,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

《庄子》的思想是相当复杂的,为了便于说清楚其思想的基本内容,我想采用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讲到的方法,重点谈一谈他的“齐物”与“逍遥”这两点。

先谈“逍遥”。《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可以说这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前面谈到,庄子希望生活在一个逍遥自在的世界之中,而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庄子开篇就谈到鲲鹏,认为鹏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那意思是说:虽然鹏鸟能够在天地之间纵横飞翔,看起来是够逍遥自在的,然而它依然需要外物的帮助,那就是风。文中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鹏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程度。那么如何达到呢?文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做到毫无所待,即不需要任何外物的帮助,才能做到逍遥自在,而要达到“无待”的结果,就须“无己”,“无功”,“无名”,即忘记自己,忘记功名利禄,忘记宇宙万物,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坐忘”,只有做到这些,才可能真正逍遥于天地之间,使人生达到一种真正的自由之境。

关于“坐忘”,庄子有过很多表述。比如在《大宗师》中,庄子借颜回之口,指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也即“坐忘”指的是一个人忘掉自己的形体,忘掉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回复到像“道”的那种无知无觉,混沌迷离的状态,也即回复到一种自然的本真状态,这就是“坐忘”。一个人一旦达到了“坐忘”的程度,他就可以“逍遥”神游,而无任何拘束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所谓“坐忘”,也就是《庄子·天下篇》中谈到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成为了《逍遥游》中描写的那个居住在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显然,这个“神人”是庄子的理想,“神人”的逍遥飘逸、无所拘束正是庄子梦想中的自由境界,但这样的境界只是一种梦想而已。

下一页 第 1 2